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拓展阅读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 兄同食梨,融 独择 小者,父问故 ,融曰 ,儿年幼,当 取小者。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诸:众,许多。
② 融:指孔融。
③ 择:挑选。
④ 故:原因。
⑤ 曰:说。
⑥ 当:应当。
我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段及科目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司马光》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
部教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课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2.小组合作,演绎故事。
3.再读课文,感受品质。
4.拓展延伸,迁移方法。
学情
现状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借助注释和图片,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过程方法
1.通过注释和图画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
态度
1.感悟司马光对朋友的爱,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2.通过分享、合作、倾听、评价,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方式方法
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文魅力。
2.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碰撞思维火花,共同理解文言文意思。
3.以文带文,拓展阅读。通过拓展阅读,多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文体的魅力。
媒体
技术
使用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
流程
结构
【谈话导入】
1.出示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简要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就要学习这位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请跟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写“司”字。
3.学生齐读课题,老师简介复姓。
【设计意图】
部编版教材非常重视古诗词等传统文学的渗透,在三年级出现文言文,对于这种文体,孩子们接触得比较少。所以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畏惧文言文。
【初识文言文】
1.出示文言文《司马光》,师范读。问有多少字?
2.出示小古文《司马光》及现代文《司马光》,师:141个字,只用30个字写出来,你有什么疑问吗?今天的课文跟刚才我们读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呢?生答。
3.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几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今天,我们就走进文言文《司马光》,一起看看讲的是什么故事吧。
【设计意图】
通过把现代文与文言文进行直观地对比,让学生简单的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初读课文,走近故事】
1.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正音。
2.师有了停顿符号,能够让我们读的更清楚更有节奏感。出示停顿符号,师带读,生跟读。
3.小组比赛读。
4.全班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读:练读、指名读、范读、带读、师生接读、比赛读、齐读等,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让孩子把文言文读通了、读顺了、读出节奏感。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要求,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本环节的目标。
【小组合作,演绎故事】
1.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准字音还借助停顿读通了文章。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如果有读不明白的,请看一看下面的注释,还有不明白的就打上一个小问号。
2.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任务:请小组合作说一说文言文大概的意思。
(2)要求:A.合作高效。B.分工明确。C.声音响亮。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一环节,让孩子合作说一说文言文的意思,为了讲好故事,孩子们会合作对文言文的意思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于理解文言文起到促进的作用。
【再读课文,感受品质】
1.师:让我们回到千年以前,看看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出示第一句。
2.师:故事先交代了什么?指名读,故事说的是谁?群儿在干什么?群儿在哪里玩耍?
3.师: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指名读,齐读,你从哪里读出是一个孩子?多么危急的事情,廖廖数语就把故事的起因写得全面,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4.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先写了什么?“众皆弃去”,众指的是谁?就在这慌乱的时候,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在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与前面的孩子们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结果怎样?出示“水迸,儿得活”。
5.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6.师:短短数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司马光破瓮救人的故事。指名读,全班读。
7.在2004年,中国邮政把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画成了邮票,你能根据这几幅图,用文言文来描述吗?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
8.师:总结这节课学习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
为了实现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谈话,让孩子们了解司马光的品质,并学习这一种品质。
【拓展延伸,迁移方法】
1.同学们,我们中国历史悠久,除了司马光的故事,还有很多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一个个小故事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小古文《孔融让梨》吧。
2.出示图片: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关于名人的小故事,请你找一找并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老师不只是指导孩子在课堂上习得知识,还应引导孩子在课外爱上语文,爱上阅读。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通过注释、查找工具书、请教他人的方法自学文言文并引导孩子进行拓展阅读。
【优点与特色】
童老师的教学设计环节紧凑,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1.教学设计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2.任务项搭配合理,既是整篇文章的展现,又适合小组合作的实际。
3.教学设计中以文带文,在课堂上进行群文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问题与建议】
1.在教学设计中还可设计多一点小组活动。
2.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整合安全教育,尤其是关于见义勇为和见义巧为以及见义莽为三种行为的区别。
【优点与特色】
童老师的课紧扣课标,在课堂上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方法。
1.以读为主,熟读成诵。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童老师引入课文之后始终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教给方法,学以致用。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童老师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看插图)。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也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
【问题与建议】
1.学生朗读环节时间花费过长,导致后面的环节比较紧张。
2.在理解课文时,讲解有点零碎。
【优点与特色】
1.通过练读、教师范读、带读、接读、带着节奏读、比赛读、齐读的方式,孩子们都基本熟读成诵,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接着通过默读等环节达成理解课文的目标,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课标理念。
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目标,效果较好。
3.通过质疑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孩子们一起来解决问题。既让孩子有问题意识,又在课堂上进行了思维的碰撞。
【问题与建议】
由于前面的环节有点拖沓,导致最后《孔融让梨》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个立足。
1.立足学情。《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初次相遇。所以,我先以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畏惧文言文。
2.立足课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读:练读、指名读、范读、带读、师生接读、比赛读、齐读等,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让孩子把文言文读通了、读顺了、读出节奏感。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要求,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本环节的目标。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一环节,让孩子合作说一说文言文的意思,为了讲好故事,孩子们会合作对文言文的意思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对于理解文言文起到促进的作用。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初读课文,走近故事”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过长,其二,在理解司马光是的个怎样的孩子时,提问比较零碎,应该直接从“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入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会更好。
课件21张PPT。24.司 马 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49个字30个字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wènɡdiējiēqìchíbènɡ 群儿 /戏于庭,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小 组 合 作
任务:
请小组合作说一说文言文大概的意思。
要求:
1.合作高效。
2.分工明确。
3.声音响亮。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瓮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
孔 融 让 梨
?
孔融四岁,与诸①兄同食梨,融②独择③小者,父问故④ ,融曰⑤ ,儿年幼,当⑥取小者。
注释
① 诸:众,许多。 ② 融:指孔融 。 ③ 择:挑选。
④ 故:原因。 ⑤ 曰:说。 ⑥ 当: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