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四 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9 22:2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并能体会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表现的表达效果。
3.书写提示,学会书写文章的方法,注意标题、作者、段落等细节,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积累古诗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语文园地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谈话引入。
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忧国忧民的陆游,从容坚强的刘伯承,爱子为国的毛主席,清贫廉洁的方志敏。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在本单元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吧。
2.课件出示。
(1)自读句子,想一想从对刘伯承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指名回答。
(3)小结: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3.快速浏览课文《军神》,找一找描写沃克医生一系列变化的语句。
(1)指名回答。
(冷冷地问——目光柔和下来——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心理变化。)
4.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哪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5.教师小结。
二、词句段运用
1.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从句子中,你能体会出人物的什么心理活动?(痛苦,愤怒,感动)
(3)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4)课件出示几种情景:
说一说,在这几种情景中,人物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指名回答)
(5)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和神态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情景写一写。
(6)教师小结。
2.体会人物前后不同表现的表达效果。
(1)课件出示文中句子。
(2)指名读。
(3)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话中的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表达效果。
①不同表现:“从容镇定”与“紧张、担心”。表达效果:通过对比,突出沃克医生紧张、担心的心理,侧面突显了刘伯承的从容与坚强。
②不同表现:“一笑而过”与“心神不宁”。表达效果:通过对比,突出“我”难以释怀、忧心忡忡的心理。
(4)全班交流。
(5)照样子说一个句子。(同桌互相说一说)
(6)教师小结。
三、布置作业
根据课本中的三个情景各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一、书写提示
1.导入:同学们,我们游览了“词句段王国”,下面我们再到书法厅去欣赏一下书法作品吧!
课件出示:第67页书写提示的范文。
2.导学: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3.读句子,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读。
(2)导学:你瞧,这幅书法作品写得多么整齐、美观呀!你们知道书写规则是什么吗?
(3)小组讨论、试写。
(4)汇报交流。
4.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书写要求。
5.学生按要求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评选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7.小结。
二、日积月累
(一)《凉州词》
1.课件出示《凉州词》,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5)羌笛: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6)何须怨:何必埋怨。
(7)杨柳:指的是《折杨柳》。
(8)不度:吹不到。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本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达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5)下:顺流向下而行。
(6)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
(7)唯见:只看见。
(8)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被人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7.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读通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两首古诗。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8.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布置作业
积累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成功之处: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学生对选择情景写句子特别感兴趣,交流得也非常到位,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描写,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不足之处:教学日积月累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词语解释,说出诗句的意思,但仍有一少部分学生不能用一句通顺连贯的话说出诗意,还需加强这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书写文章时,除了进行书写技巧的指导,教师还应该做好示范,并关注平时书写习惯的培养、纠正,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