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答案,但答案不完整)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答案,但答案不完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1 13: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限时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限时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限时作业
一、集腋成裘:
1、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 ),节选自《 》,作者( ),字( ),号( ),( )( )家。
2.特殊字词归类
(1)通假释义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 )
(2)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古义: 。今义:常用为行走)
②持汤沃灌(古义: 。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日再食(古义: 。今义:又一次。)
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一词多义
①从: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b当余之从师也( )
②其: a俟其欣悦( ) b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
③至: a礼愈至( ) 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④以: a以衾拥覆( ) b无从致书以( ) c以中有足乐者( )
d俯身倾耳以请( ) e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⑤若: a烨然若神人( )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4)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 )②腰白玉之环(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5)文言句式
①弗之怠(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③寓逆旅(省略句,“寓”后省略介词“于”)
④撰长书以为贽(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
3、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 )
③尝趋百里外。(趋: )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复: ) ⑤卒获有所闻(卒: ) ⑥犹幸预君子之列(预: )⑦四海亦谬称其氏名(谬: ) ⑧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⑨无冻馁之患矣(馁: )⑩凡所宜有之书(宜: )?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
?撰长书以为贽(撰: 书: 贽: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稍: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含英咀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具(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基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中“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一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话,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向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先达的严历反村了作者成年后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了他求学之艰难.
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缠万贯 腰白玉之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求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D.文章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8.下列句中的“/”表示阴读时的停领.其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 舍生而取义者也 D.四支借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整其左膝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无从致书以观 C 俯身倾耳以请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吾妻之美我者
故余虽愚,辛获有所闻 故虽有名马
12. 下列对“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正确的一-項是( )
A.(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B.(我)提出疑意,讲解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听讲。
C.(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蹲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D.(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听讲。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寄于其中。
B.作者赠马生这篇文章,是用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中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
C.作者在事实的叙述中,善于将概括的叙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不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文章笔法简洁。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步行)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热水)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16.下列句子中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有过境。
A.文章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他求学的眼难。
B.文章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结来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首文章,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观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 在文中作者对马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予殷切期望。
B.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与自己的情况作对比。变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盖余生之勤且艰若此”。
D.作者在求学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苦、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指人的手)
C.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D.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当余之从师也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无从致书以观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1.下列对第一段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文字分两层来写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依次可概括为从师之难和借书抄书之难。
B. 写老师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学的种种困难,表现了封建社会里老师过于严厉。
C.“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作者求学的勤奋,表现了“求学之勤”。
D. 作者从”无从致书以观”到“余因得遍观群书”是因为作者“弗之怠”,照应了第二段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难,叩问之难,奔走之劳,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三、中考在线: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Il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Il⑥⑦⑧⑨II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Il⑩ D.①②③④⑤Il⑥⑦II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我”的求知若渴。B.表现老师的脾气暴躁。C.写出“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老师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 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 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
四、他山之石 高士廉以德处世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④远至,内离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⑥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旧唐书?高士廉传》)
【注释】①器局:才识,气度。②阻绝:隔绝,断绝。③署:任命。④悬军:孤军。⑤蹙(cù):处境窘迫。⑥擢拜:提拔,提升。⑦下车:官员到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 ②寻属天下大乱(?? ??)
③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 ④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

3.文章是怎样表现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

1.①出嫁②不久③打败④招来2.①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被贬官做朱鸢的主簿。②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3.亲情方面,他照顾妹妹一家人的生活,买住宅给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亲不便跟随自己到岭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亲;教化方面,因势利导,使蜀地风俗大为改变。
答案
一、集腋成裘:
1、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 ),节选自《 》,作者( ),字( ),号( ),( )( )家。
2.特殊字词归类
(1)通假释义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 ”,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 ”, )
(2)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古义: 。今义:常用为行走)
②持汤沃灌(古义: 。今义: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日再食(古义: 。今义:又一次。)
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一词多义
①从: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b当余之从师也( )
②其: a俟其欣悦( ) b其门人弟子填其室( )
③至: a礼愈至( ) b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④以: a以衾拥覆( ) b无从致书以( ) c以中有足乐者( )
d俯身倾耳以请( ) e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⑤若: a烨然若神人( )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4)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 )②腰白玉之环(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5)文言句式
①弗之怠(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③寓逆旅(省略句,“寓”后省略介词“于”)
④撰长书以为贽(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
3、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 )
③尝趋百里外。(趋: )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复: ) ⑤卒获有所闻(卒: ) ⑥犹幸预君子之列(预: )⑦四海亦谬称其氏名(谬: ) ⑧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 )⑨无冻馁之患矣(馁: )⑩凡所宜有之书(宜: )?生以乡人子谒余(谒: )
?撰长书以为贽(撰: 书: 贽: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稍: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含英咀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具(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益基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阻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A.文章题目中“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一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话,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向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先达的严历反村了作者成年后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了他求学之艰难.
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缠万贯 腰白玉之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7.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求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D.文章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8.下列句中的“/”表示阴读时的停领.其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 舍生而取义者也 D.四支借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整其左膝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无从致书以观 C 俯身倾耳以请 D.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D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吾妻之美我者
故余虽愚,辛获有所闻 故虽有名马
12. 下列对“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正确的一-項是( A )
A.(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B.(我)提出疑意,讲解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听讲。
C.(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蹲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D.(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听讲。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寄于其中。
B.作者赠马生这篇文章,是用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中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
C.作者在事实的叙述中,善于将概括的叙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不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文章笔法简洁。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步行)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热水)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无 )
A. 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C.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16.下列句子中是省略句的一项是(B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C )有过境。
A.文章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他求学的眼难。
B.文章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结来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首文章,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观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是一篇赠序。 在文中作者对马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予殷切期望。
B.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与自己的情况作对比。变出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毫无羡慕之意是因为“盖余生之勤且艰若此”。
D.作者在求学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苦、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学习)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指人的手)
C.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D.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当余之从师也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无从致书以观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1.下列对第一段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 第一段文字分两层来写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依次可概括为从师之难和借书抄书之难。
B. 写老师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学的种种困难,表现了封建社会里老师过于严厉。
C.“天大寒,现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作者求学的勤奋,表现了“求学之勤”。
D. 作者从”无从致书以观”到“余因得遍观群书”是因为作者“弗之怠”,照应了第二段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难,叩问之难,奔走之劳,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三、中考在线: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①Il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Il⑥⑦⑧⑨II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Il⑩ D.①②③④⑤Il⑥⑦II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写出“我”的求知若渴。B.表现老师的脾气暴躁。C.写出“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老师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D )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无硕师名人与游③益慕圣贤之道④门人 弟子填其室⑤无鲜肥滋味之享⑥缊 袍敝衣处其间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
四、他山之石 高士廉以德处世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④远至,内离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⑥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旧唐书?高士廉传》)
【注释】①器局:才识,气度。②阻绝:隔绝,断绝。③署:任命。④悬军:孤军。⑤蹙(cù):处境窘迫。⑥擢拜:提拔,提升。⑦下车:官员到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 ②寻属天下大乱(?? ??)
③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 ④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1)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

3.文章是怎样表现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

1.①出嫁②不久③打败④招来2.①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被贬官做朱鸢的主簿。②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3.亲情方面,他照顾妹妹一家人的生活,买住宅给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亲不便跟随自己到岭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亲;教化方面,因势利导,使蜀地风俗大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