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首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首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9 15: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水的溶解性,初步建立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水对物质的溶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谁的溶解性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水溶解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水对物质的溶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溶解”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杯糖水)
师:同学们猜猜这杯水里藏着一样什么可以吃的东西?怎样才能知道呢?(闻闻、尝尝)好,你来尝尝。是什么呢?(盐)
2、引入溶解:学生通过品尝说是糖水。师:你看到盐了吗?学生说化了,溶解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板书:溶解
3、感知溶解:那么什么是溶解呢?(生说师板书:溶化 分散……)
过渡:究竟溶解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观察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启动学生原有认知“溶解”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为后面的观察实验作了良好铺垫。
二、实验探究 深悟“溶解”
(1)活动一、 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目的:启动原有认知)
1、设计实验:
师:那么实验时你们该注意些什么呢?(指名读),
2、明确实验注意事项:轻轻搅拌 筷子不混用 合作观察 及时记录
3、动手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单。(采用自己喜欢的文字,画简图等方式)
4、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单进行描述。)
师根据汇报板书:肉眼看不到的颗粒 没有沉淀
5、深化“溶解”概念:
溶解不仅是物质在水中溶化,而且要分散成肉眼看不到的颗粒,无沉淀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陈淑筠说过“只有学生前概念参与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此环节就是孩子元认知溶解就是溶化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和细致描述,对“溶解”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2)活动二、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引发认知冲突)
1、出示面粉,请同学们猜猜它能溶解于水吗?
2、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
3、填写实验记录单。
(观察比较食盐、沙、( 面粉 )在水中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组长: 组别: 日期: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儿
食盐
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颗粒消失

不变
不变
不变
面粉
不变
分散在水中
沉淀在水底
4、提问:“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呢?
5、学生思考、描述、讨论。
有的认为像沙子,有的认为像沙子。
【设计意图】:此问题出现时,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发现不搅拌和放置时,面粉和沙子一样,在搅拌时和盐一样,很难分辨出面粉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这时学生就发现运用刚建构的溶解的概念解决不了眼前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主动建构新溶解概念的心理趋向。这时引出“过滤”则顺理成章
(3)活动三、进行过滤实验(深入理解“溶解”) ?? 1、回顾课前微课中看到的: 1)过滤装置中有哪些器材? 2)过滤操作注意:1贴 2低 3靠
2、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过程:
3、动手实验,过滤混合物:
4、汇报交流:(根据实验结果汇报)教师相机板书:不能过滤出来。
5、总结板书:(提升溶解概念)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本质特征:溶化分散成肉眼看不到的颗粒,不沉淀,过滤不出来。
【设计意图】: 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积极的观察,敏锐的思维来获得。”此环节是在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课前看了过滤操作的微课并练习过滤的操作,以及教师的演示突破难点,为实效性的实验提供保障,在实验现象的阐述中,教师顺势引导,充分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三、联系生活 应用“溶解” 1、说出丸子汤中佐料哪些溶解,哪些不溶解
1)出示:早餐丸子汤照片
2)说明汤中的佐料:食盐 味精 香葱 生粉。

3)说说:这四种物质哪些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溶解在水中吗?
(利用今天学习溶解概念就知道:食盐、味精溶于水,香葱和生粉不溶于水。)
2、课后小调查: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溶于水,哪些物质是不溶于水?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拓宽知识、延伸课外”使学生确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巨大力量。
七、板书设计: 水能 溶解 一些物质
溶化 分散
肉眼看不到颗粒
无沉淀

不能过滤出来
【设计意图】此板书采用内容提要式板书,凸显“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达到了:浓缩内容,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