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专项突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专项突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9 19:0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02章 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题型专项突破(浙教版)
一、解答题
1. 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 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 1020 米,两次响声相隔 2.5 秒。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每秒中传播 340 米,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2. 如图所示,在X轴的原点放一点光源S,距点光源为 a处放一不透光的边长为a的正方体物块。若在X轴的上方距X轴为2a 处放一平行于X轴且面向物块的长平面镜,则在正方体右方X轴上被点光源S发出经长平面镜反射而照亮的长度是多少?当点光源沿X轴向右移动的距离为多少时,正方体右侧X轴上被光照亮部分将消失。




3. 如图所示装置是法国菲索设计的,他第一个测出了地面上的光速,光源发出的光被毛玻璃片(也能透过光线)反射后,穿过齿轮A的齿隙(如图中P),然后经过相当长的距离AB,从B处的平面镜M循原路反射回来,仍然通过齿隙P而被观察到。若齿轮以某一转速转动时,从齿隙P穿出的光线恰被齿1挡住,从齿隙Q穿过的光线返回时恰被齿2挡住,这时观察者便看不见光线。如果齿轮的齿数为Z,每秒钟转n转,AB距离为L,由这个实验测得光速的表达式是 。(说明:齿轮A是不透光的,光只能通过齿隙透过的。)




4. 当太阳光跟水平方向成 40°角时(OQ 为水平线),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很深的井底,应当 把平面镜放在跟水平方向成多大角度的位置上?(求∠MOQ)




5. 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要求写出估算的过程)。




6. 如图所示,物体AB经凸透镜折射后所成像为A′B′,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试用h1、u、v表示像高h2.




7.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  质 声速v (m?s﹣1) 介  质 声速v (m?s﹣1)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8. 右图为发光点S和竖直放置的平面镜的位置情况。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列两小题:
(1)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
(2)推导证明S'点和S点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9. 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发展,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引发了一场物理革命,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1)最初的光速值是根据丹麦科学家罗默的理论测出的.罗默对木星系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离木星最近的卫星--木卫一绕木星运行,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木星遮食一次,这个时间间隔在一年之内的各个时间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罗默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说,这是因为光穿越地球轨道需要时间,最长时间可达22min,已知地球轨道半径R=1.5×108km.请根据罗默的数据算出光速的大小.

(2)如图所示是迈克尔逊用转动八面镜法测光速的实验示意图,图中P可旋转的八面镜,S为发光点,T是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距反射系统的距离为AB=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现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当每秒转动次数达到n0时,恰能在望远镜中第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迈克尔逊测出光速c.请写出测量光速的表达式.
(3)一车厢以速度v在水平地面上行驶,车厢底部有一光源,发出一光信号,射到车顶.已知在车厢里的观察者测量到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0,如图(a)所示.另外一个观察者站在地面,他测量到的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如图(b)所示.研究表明不论观察者是站在车厢里还是在车厢内地面上,车厢的高度L0都是不变的,光在车厢里和车厢内地面上传播的速度都是c,试判断△t和△t0哪一个更大一些,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0.一束光线AO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
(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OB;
(2)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









第02章 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题型专项突破(浙教版)(参考答案)
一、解答题
1. 解:因为 v=,所以声音的传播时间:t 空气===3s,
由题意知:t 空气﹣t 金属=2.5s,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t 金属=t 空气﹣2.5s=3s﹣2.5s=0.5s,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v 金属= = =2040m/s;(公式不做要求)
2. 如图甲所示,有:CB=2a,SB=4A
而 SA/EF=SS‘/S’E=4/3
SA=4/3 EF=4/3 2a=8a/3
则;AB=SB—SA=4a—8a/3=4a/3
当S向右移动a/2时,如图乙位置,正方体右侧光亮消失。
S‘






E F
a
S a S
D C A B X
甲 乙
3. 4nZL
4. 解:由题意可知,∠SOQ=40°,∠QOP=90°;
从图中可以看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SOP=40°+90°=130°,所以入射角∠SON=65°; 又因为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SOM=90°﹣65°=25°; 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MOQ=∠SOQ+∠SOM=40°+25°=65°.
5. 3/5L;495HZ.
6. 由图可知,△ABO∽△AB′O,
则=,
A′B′=
已知AB的高为h1,物距u,像距v,则像高h2==.
答:像高h2为.
7. (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反射,
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1=v×=340m/s×=170m,
又经过t2=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2=v×=340m/s×=255m,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8. (1)图甲图乙均得分

图甲 图乙
(2)如图甲所示,NN′为法线,SO′为垂直于镜面的入射光线,
OM为入射光线SO的反射光线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得:∠ MON=∠SON
又∵∠S′ON′=∠MON(对顶角相等)
∴∠S′ON′=∠SON
∵法线NN′与镜面垂直
∴∠S′OO′=∠SOO′
又∵ OO′为△S′OO′和△SOO′的公共边
∴Rt△S′OO′≌Rt△SOO′
∴S′O′= SO′
9. (1)c=2R/t=2×1.5×108km/22×60s=2.3×105km/s,
(2)由第一次看见发光点可知,光传播2L的距离所用的时间等于八面镜转过1/8转所用的时间,即t=1/8n0.可得光速为:c=2L/1/8n0=16n0L.

(3)在车厢内观察△t0=L0/c,在地面上观察(v△t)2+L02=(c△t)2
△t>△t0,结论:运动的参照系里时钟变慢
10.解:图中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故入射角为90°-30°=6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为60°。
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如下图所示:



S

a



·

·



PAGE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