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同步练习1
1.某不法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再制成药用胶囊流向市场。皮革废料中重金属铬超标,危害人体健康。铬(C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4,相对原子质量为52,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28 C.52 D.76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MnO2 C.CO2 D.H2O2
3.在H2O、OH-、H、H+四种微粒中,属于分子的是
A.OH- B.H C. H2O D.H+
4.下列图形能形象地表示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变化,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微粒在不断运动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C
热胀冷缩
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
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6.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因此,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维持各元素的相对平衡。钙元素可以通过蛋黄、骨汤等食物被人体摄入,它在人体中的存在形式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下图是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钙是人体必需的 元素(填“微量”或“常量”)。
(2)老年人缺钙易导致 (填字母)
A.贫血症 B.骨质疏松症 C.甲状腺肿大
(3)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它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4)羟基磷酸钙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5)下图中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7.酸奶中含有的乳酸对健康是有益的,有关乳酸分子的结构可用如图表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到0.1%).
8.已知锶元素的符号为Sr,锶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问:
(1)锶原子核电荷数为________,锶元素位于第________周期。
(2)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图中________(填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形成的锶离子符号为________。
9.“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Cu”符号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 ;铜能抽成丝说明铜具有良好的 性;
(2)从微粒的角度说明图2反应的实质是 ;
(3)如图3所示,在一定条件下,A与B反应生成C和D。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为 (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
(3)铝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_______。
(4)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一冰块用细线拴住慢慢地浸入到酒精中,并保持悬置状态(如图),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台秤的读数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已知: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整个过程中无液体溢出.)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同种原子,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选A
考点:原子的结构。
2.A
【解析】
试题分析:O2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MnO2、CO2、H2O2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分子;选A。
考点:物质的构成。
点评:O2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注意区分含氧化合物和含有氧分子的不同。
3.C
【解析】
试题分析:A、OH-带有1个单位的负电荷,为离子;
B、H为氢元素的元素符号,可表示1个氢原子;
C、H2O为水的化学式,可表示水分子;
D、H+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为离子;
故选C。
考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判别。
点评:分子和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4.A
【解析】根据图示看出,反应物是两种不同的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把图中信息和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反应类型结合起来,能根据图示写出化学方程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5.C
【解析】
试题分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先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B正确;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的大小不变,C错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N2 是由氮分子构成的,O2由氧分子构成的,D正确。故选C。
考点:分子的性质
6.(1)常量 (2)B (3)20 金属 (4)四 +2 (5)C
【解析】
试题分析:钙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为常量元素 故(1)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2)老年人缺钙易导致B.骨质疏松症; (3)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0, 从名称的汉字书写上可知它属于金属元素;(4)羟基磷酸钙由4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化学性质相似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故与钙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C镁元素。
考点: 化学元素 与人体健康
7.(1)6:1:8;(2)40.0%.
【解析】(1)根据根据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所以碳、氢、氧的元素质量比是(12×3):(1×6):(16×3)=6:1:8;(2)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0%;
【点评】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分子的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分类、分子中原子个数、组成元素种类及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等.
8.(1)38 5 (2)B 失去 Sr2+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原子内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可以确定锶原子核电荷数为=2+8+18+8+2=38;元素原子的的电子层数就等于其周期数,所以锶元素位于第五周期;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的电子数有关,所以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图中B相似;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符号为:Sr2+。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9.(1)一个铜原子 延展
(2)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H+和CO32-结合生成H2O和CO2)
(3)C、D 4NH3+3O22N2+6H2O
【解析】
试题分析:(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某种元素,一个原子或者单质,故“Cu”符号表示多种信息,如表示铜元素、金属铜单质,还能表示一个铜原子;铜能抽成丝说明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图2反应发生的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该反应之所以能发生是由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故从微粒的角度该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H+和CO32-结合生成H2O和CO2)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图3所示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为:C、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
考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氧化物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0.(1)15 (2)Ar (3)AlCl3 (4)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1)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2+8+5=15;
(2)最外层电子数为8(一个电子层最外层是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所以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氩元素;
(3)铝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3容易失去3个电子带3各单位正电荷,显+3价;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容易得一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显-1价,所以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十字交叉再约简,所以化学式是AlCl3;
(4)原子所处的周期数与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所以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11.增大;下降;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在冰块浸入的过程中,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在酒精中又增加了冰块的质量;在冰块熔化过程中,容器内液面将下降,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水分子运动到酒精分子的间隔中去了;并且台秤的读数将增大,因为冰融化成水进入烧杯中,故答案为:增大;下降;增大;
考点: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分子的性质,基础性比较强,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
《原子》同步练习2
1.从右图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对一个问题要多方面深入分析,用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下面的问题作出判断,经测定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原子,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中一定只含同种分子 B.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该物质中可能含不同种分子 D.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3.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A.电子数目不同 B.中子数目不同
C.质子数目不同 D.化学性质不同
4.下列对如图所示4个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B.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C.丙实验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NH3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
D.丁实验中,白磷能在水下燃烧,说明它具备了燃烧的二个条件
5.下列四种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元素的原子是( )
A. B. C. D.
6.(5分)A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A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_电子变成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合),属_______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B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离子带____________个单位正电荷,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___________个电子。
7.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
A.苏打水 B.矿泉水 C.蒸馏水 D.自来水
(2)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人们常采用 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3)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彭松棉的作用相同,它们的作用是 。
(4)自来水消毒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中有下图所示的微观过程: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
8.游人在太阳岛景区内到处都可以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 ,请你再写一个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说明分子这一性质,如 。
9.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1)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先确立了原子学说,他的中心论点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③同种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按照目前你所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填数字序号).
(2)1897年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布丁”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如图I所示,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 .
(3)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如图Ⅱ所示)时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了 ;
②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这些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 而稍稍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了 .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 .
10.请填写与下列现象有关的分子特性:
(1)物体受热膨胀 -------
(2)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11.“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1: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
材料2:大多数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1)材料1说明 。
(2)材料2说明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是正确的叙述;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是正确的叙述;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是不能得到的结论,因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D.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C
考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
2.C
【解析】
试题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故“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原子”,则一定不是化合物的分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而由于同种原子也能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也能构成臭氧分子,故“只含有一种原子的某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单质组成的混合物。故选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而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3.B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故质子数相等,而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电子数目也相等,核外电子数相等,则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也相等,故化学性质也相同,同时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于相对原子质量不同,质子数相同,故中子数目不同,故选B
考点:元素的概念,原子的结构
4.A
【解析】
试题分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光四射,有力地证明了铁能在氧气中燃烧,但不能说明燃烧生成氧化铁,且事实上铁丝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故错误;B、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下方的蜡烛先熄灭,后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正确;C、实验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a烧杯中的NH3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故正确;D、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热水下的白磷可以燃烧,说明白磷燃烧具备了与氧气、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故正确;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5.D
【解析】C答案虽然最外层电子数是8,但属于离子,D答案属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且属于稳定结构.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稳定结构.
6.得;Cl-;非金属;3;13
【解析】
试题分析: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电子变成Cl-;属于非金属元素;从B的离子结构示意图看:该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总共有13个电子。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7.(1)C (2)加热煮沸(或煮沸) (3)过滤 (4)氯元素(或氯或Cl)
【解析】
试题分析:(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故蒸馏水属纯净物;
(2)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和彭松棉均是起过滤的作用;
(4)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表示为:Cl2+H2O=====HCl+HClO,反应物中的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生成物盐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考点:水的净化
8.不停运动;蔗糖溶于水(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分析,游人在太阳岛景区内到处都可以闻到花香,是因为有花香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最后进入了人的鼻腔;而且分子运动的快慢还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如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快。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9.(1)①②③(2)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3)①金原子中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②排斥③α粒子撞击到带有同种电荷且质量大体积小的粒子(4)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或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或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其局限性等等,合理即可.
【解析】(1)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①说法错误;②、一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同一类原子只能说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即原子的质量也不一定相同;故②说法错误;③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中绕核做高速运动,所以③说法错误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
(2)汤姆生认为原子中带正电荷的部分均匀地分散在原子中,没有发现所有正电荷集中在一起,且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故答案为: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3)①由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所以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4)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故答案为:科学是不断地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点评】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而曲折的,科学知识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热爱科学,珍爱科学知识.
10.(1) 温度高时分子间间隙变大(2) 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解析】
试题分析:(1)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的原因;(2)分子不断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因此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粒性。
点评:本题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1.(1)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 (2)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结合题意分析,
(1)材料1,“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说明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的数目是非常多的,也就间接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但真实存在。
(2)材料2,“热胀冷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 原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H:两个氢元素 B.Mg2+: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
C.2H2O:两个水分子 D.O2:只表示一个氧分子
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D.将浓盐酸与紫色石蕊溶液用大烧杯罩起来,一段时间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2014年4月14日,科学家约翰?帕特森向人们展示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原子手表,它内置了一个芯片级的铯原子钟,每1000年仅有1秒的误差.已知这种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相对原子质量为133,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A.188 B.78 C.55 D.23
4.交警在查“酒驾”时,先请司机打开车窗,若闻到酒精气味;则要求司机必须接受酒精含量的测试.交警能闻到酒精气味是因为酒精(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分
5.X原子、Y原子和Z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n个质子,但它们所含中子数不同,则它们属于( )
A.同一种原子 B.同一种元素 C.不同种原子 D.不同种元素
6.下图为()与乙()反应生成丙()的微粒数变化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氧化物
B.反应后的物质是纯净物
C.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D.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
7.下列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8.下列现象或事实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冰能融化 B.将稀盐酸倒在大理石上可以观察到气泡
C.墙内开花墙外香 D.各取1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溶液总体体积小于20mL
9.关于分子、原子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C.给篮球打气时气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D.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变
二、填空题
11.(4分)下图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
(2)补充依据_______________;
(3)此化学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填名称);
(4)该反应的微观实质 。
12.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本质.
(1)图甲是镁原子和氧原子形成氧化镁的示意图.
①氧化镁的化学式为 ;图中的x= .
②从得失氧的角度看,镁与氧气的反应属于 反应;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反应中镁原子 (填“得到”或“失去”)2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③由图甲可知,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后,其化合价将 (填“升高”或“降低”).
(2)图乙是NaCl与AgNO3两溶液反应的示意图.
①图中NO3﹣的名称是 .
②该反应的本质是 结合生成沉淀.
③写出与上述反应本质相同的另一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之一为AgNO3).
13.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溶液变红色,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小强同学对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色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1:B烧杯中挥发出的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2: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3: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A烧杯中水反应的生成物使
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酚酞试液、氨气、浓氨水、蒸馏水。
(1)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猜想 肯定不成立,原因是 。
(2)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2H:两个氢原子;Mg2+; 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O2:表示一个氧分子;还能表示一个氧分子,或者表示氧气等四种意义。故选C.
考点:化学用语的使用
2.B
【解析】
试题分析: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空气是由多种物质构成的混合物;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将浓盐酸与紫色石蕊溶液用大烧杯罩起来,一段时间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B.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3.C
【解析】由于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5,则其核外电子数为55.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4.C
【解析】
试题分析:酒精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能使人闻到酒精特殊的香味,这与酒精的分子不断运动有直接关系,而与其它分子的特性无关.
故选C.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B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X原子、Y原子和Z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n个质子,虽它们所含中子数不同,则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故选B
考点:元素的定义
6.D
【解析】
试题分析:丙不一定是氧化物,氧化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反应后的物质是混合物,含有两种物质,该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故选D.
考点: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其变化
7.B
【解析】A、该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B、该物质中由两种种分子构成,说明该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C、该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D、该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故答案为:B.
8.D
【解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间都有间隔,气体的分子间隔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间隔比较小
解:A、冰能融化,是因为达到了冰的熔点,冰就会融化,与分子间隔无关,故此选项错误。B、稀盐酸倒在大理石可以观察到气泡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分子间隔无关.故此选项错误.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运动,和分子间隔无关.故此选项错误.
D、100ml的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所得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进入彼此的间隔中,故混合后体积变小.与分子间隔有关,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掌握利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记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分子的特性.
9.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离子保持,A错误;化学变化是生成新分子的变化,B正确;给篮球打气时气体被压缩,是由于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C错误;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大,如水分子和铁原子,D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和原子
11.(1)略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氢原子、氧原子和未参加反应的氧分子
(4)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解合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解合成一个水分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经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一个氧分子没有参与反应,只是生成一个氧分子,故C中应为2个水分子,图略 (2)补充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故此化学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原子、氧原子和未参加反应的氧分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故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在一定条件下,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解合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的定义,化学变化的实质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它们是混合物,说法不正确;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说法正确;
C.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如在中,铵根中的N显-3价,硝酸根中的N显+5价,说法不正确;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变,说法正确.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合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12.
(1)MgO;12;②氧化;失去;③降低;
(2)①硝酸根离子;②氯离子和银离子;③HCl+AgNO3= AgCl↓+HNO3
【解析】
试题分析:(1)①氧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通常显﹣2价,镁元素通常显示+2价,所以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原子得失电子后,质子数不变,所以图中的x=12;②有氧参加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所以镁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镁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③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不变,电子数增加,所以形成的离子带负电,化合价降低;(2)①图中NO3﹣的名称是硝酸根离子;②通过分析微观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沉淀;③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故答案为:(1)MgO;12;②氧化;失去;③降低;(2)①硝酸根离子;②氯离子和银离子;③HCl+AgNO3=AgCl↓+HNO3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3.分子不断运动。(1)1 烧杯A的蒸馏水中加入酚酞试液,试液没有变色。
(2)氨气 2 将酚酞试纸用蒸馏水湿润置于盛有氨气的带塞试管中(或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滴在酚酞试纸上。合理即可) 酚酞试纸变红
【解析】
试题分析: A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是因为B烧杯中物质的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的结果。所以可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实验探究】猜想1不成立。因为在烧杯A中是向蒸馏水加入了酚酞试液,试液没有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2)该实验要验证的是氨气使酚酞变,还是氨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酚酞变色。所以实验设计时,一个只有氨气,另一个为氨气和水。因此,2中应将酚酞试纸放了盛有氨气的试管中。试纸不变色,说明猜想2不成立。
(3)3的操作应为:将酚酞试纸用水润湿后再放了盛有氨气的带塞试管中。会观察到试纸变红,说明猜想3成立。
考点:科学探究、分子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