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非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非洲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进行。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本节课是认识大洲的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学过《亚洲与欧洲》后的又一个大洲,这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大洲的学习方法等知识的巩固,同时也为今后学习《美洲》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又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所以求知欲强,对地理产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教学难点: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方法:启发、 讨论、 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
说教学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②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③教师努力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学习方法、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和相关问题。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才能受益终生。因此本节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亚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
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最北在30?N以北,最南在30?S以南
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
最东在50?E以东,最西在20?W左右
半球位置: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 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
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
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请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生介绍。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三)、小练习:利用书、目标检测当堂练习。
(四)、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看图尝试分析非洲的气候 突出的特点,旨在让学生熟练这种方法。
(六)、板书设计: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
高原为主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