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说明的顺序
第二单元写作指导
新知导入
我们写文章都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要运用恰当、合理的说明顺序。合理的安排顺序是一篇说明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怎样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
单元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次重点:
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说明。
整体感知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整体感知
什么是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过程中确定语句、语段先后,使文章内容条理化的一定次序。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怎样的顺序才算合理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确定。
写作指导
类别 概念理解 名篇示范
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例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这样文章显得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常见的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常见的说明顺序
类别 概念理解 名篇示范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 例如:《故宫博物院》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例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写作指导
常见的说明顺序
类别 概念理解 名篇示范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例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①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把握事物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通常情况下,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因此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地进行说明。如果是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这样文章会更具有科学性。
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②按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现象,再说明个别现象。这种写法一般先写总体特征,后写具体状态。读者先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结合事物或事理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先概括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作具体解说,这样读者更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物候成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③把握语言标志,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说明顺序 标志性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
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的词语
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
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
“南”“北”“里”“外”“左”“右”等
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
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语
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④分清主次,综合运用。
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于同一座建筑,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要介绍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如介绍该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历史变迁,应采用时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时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写好说明文,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我们需要对说明对象进行仔细观察、调查研究,了解其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正确阐述事理的根本因素。
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时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时间顺序。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写作指导
空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作者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阐述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样的物候特点。
写作指导
逻辑顺序的使用效果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说明文作者就采取了逻辑顺序,先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的原因,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明。
写作指导
说明顺序的综合使用效果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除了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又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审题立意】“我的”不是“你的”“他的”,限定了作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小天地”限定了写作范围,“小”与“大”相对,提示我们,要写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或介绍与它们相关的事理。比如自己的房间、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
写作实践
【选材构思】(1)明确说明对象。“我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房间,可以是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可以是校园里的某个角落,还可以是图书阅览室里你喜欢的靠窗一隅等。
(2)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眉目清楚。可选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写法指导】(1)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描写要细致,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寓情于景,有自己真挚情感的表达。(2)准确使用方位词,可以使说明层次清楚。
写作实践
我的小天地是我们家的客厅。①
我家的客厅很漂亮。红色的地板,白色的吊顶,两米多长的落地吊兰是一条绿色的瀑布,瀑布中间夹着玻璃墙,玻璃墙里养着各种观赏鱼,鱼儿游来游去,非常漂亮。客厅西墙是电视墙,想看大电影,打开家庭影院,绝对可以享受到影院的效果。电视墙对面是一排沙发,充满艺术感的沙发造型,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而这套沙发也的确是由美术学院的姐姐设计的。茶几上摆着漂亮的景德镇茶具,爸爸爱喝茶,这里是他招待客人的地方。②
我的小天地
①开篇呼应标题,点出说明对象。
②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地板、吊顶、吊兰、玻璃墙、艺术沙发、茶几、茶具。突出客厅漂亮的特点。
范文点评
客厅很宽敞,可以在这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水果;或者一边听音乐,一边跳街舞。客厅的一角还挂着镖盘,射镖盘可是男孩最喜欢的游戏,我在这里可以自由地射镖盘。因为客厅的光线很好,所以这里也是爸爸看报纸的好地方。放假时,我会和姐姐在客厅做游戏。③
欢迎你来我的小天地。④
③按照逻辑顺序介绍客厅的功用。突出客厅漂亮的特点。
④总结全文,发出邀请。
范文点评
【名师点评】这是一个介绍客厅陈列和功用的片段。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说明对象,中间说明客厅的陈设和功用,结尾总结全文。全文说明思路非常清晰。介绍客厅陈设时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功用时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使得说明对象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审题立意】这是要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从题目要求看,是要介绍科技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所以在介绍时,我们要仔细说明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如何来使用等,至于外形,可以写,但要简略一些。
【选材构思】在写作对象选择上,要选取自己熟悉的物品,自己了解它的功能作用,这样才能把物品介绍得详细清晰。是侧重于介绍它的某一方面的功能,还是全部都介绍,要结合自己对该物品的了解来构思。
写作实践
【写法指导】
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可通过实物观察、阅读产品说明书、从网上或去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获得第一手信息。接下来就是筛选信息,明确写作的对象、角度。可保留专业性较弱,但大家感兴趣的却不是很熟悉的内容。
然后选择说明方法,安排说明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发展史,可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结构、构成,可采用空间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原理、功用,可采用逻辑顺序。
此次作文,要求介绍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可采用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另外,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受众,比如一位长辈,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对他来说比较陌生,那就要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写作实践
神奇的智能手机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神秘嘉宾叫智能手机。那什么是“智能手机”呢?它是指像个人电脑一
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一类手机的总称。①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智能手机诞生于1993年。智能手机是掌上电脑演变而来的。最早的掌上电脑并不具备手机通话功能,但是由于用户对于掌上电脑处理个人信息的依赖,又不习惯于随身同时携带手机和PC两个设备,所以厂商将掌上电脑的系统移植到了手机中,于是智能手机诞生了。②
①点明说明对
象,并介绍智能手机的概念。
②介绍 智能手 机的诞生过程。
范文点评
智能手机可谓神通广大。除了上网、拍照外,还为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现在的智能手机基本都会内置全球定位系统GPS芯片,而各种地图类应用软件的出现也让手机完全可以胜任搜索地址、查找路线、电子罗盘导航等功能。开车出行,随时在车载支架上放置一部手机就可完成导航操作。同时,可以借助滴滴、Uber这样的应用软件在家或办公室里提前约好车,如果开通微信支付功能,便可快速完成支付操作。③
智能手机同样为吃货提供了很多便利,只要打开点餐类APP,我们就能找到附近评分高的餐厅,而且还可以查看网友们推荐的各种菜系。“只需要点点手指就可以完成订单,之后在家等待上门送餐
③侧重介绍智能手机在出行方面的功能。
范文点评
就好了。这对于商家和用户来说是一种互惠的选择。”④
此外,QQ、微信等即时通信的普及应用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借助智能手机,社交活动原来也可以如此简单。同样,智能手机的便携性让喜欢玩游戏又腾不出更多时间的游戏达人可以在等车、等人,甚至上卫生间的工夫轻松开战。⑤
智能手机大多有手动和语音两个操作系统。在使用之初,可以在“设置”按键里找到语音设定键,把开机、锁屏、查找、保存、打电话等常用功能开通语音系统,使用时,只要你能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诉求,智能手机就会满足你的很多要求。当然,更多人还是习惯手动系统。手机机身侧面有开关机、语音调整键,可以通
④侧重介绍智能手机在就餐方面的功用。
⑤侧重介绍智能手机在社交和娱乐、休闲方面的功用。
范文点评
过按动键的两端开关使用相应功能。
关于手机锁屏功能,我们可以用指纹录入或图形、数字密码等加锁,同时也使用这些设置过的指纹、图形、数字密码等解锁。打开手机后,可以通过手机底部的左右按动调整键结合屏面手指滑动,自由选择界面和该界面上的各种功能。如点开微信图标,用手指触屏点开里面的各个功能使用即可。老人用智能手机,要戴着老花镜,毕竟智能手机大小是有限定的,所以图标对老人来说有些小,需要放大看。⑥
智能手机的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有专家预言,未来的智能手机会变成真正的智慧手机。未来的智慧手机不仅能与人类对话,甚至能以人类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人类诉求,快速、精准地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让我们拭目以待吧!⑦
⑥侧重介绍智能手机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按键的功能。
范文点评
⑦总结上文,展望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范文点评
【名师点评】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文章采用逻辑说明的顺序,开头介绍智能手机的概念,第二段介绍智能手机诞生的过程,接下来三段从行、食、社交、娱乐休闲等方面介绍智能手机的常见功用,第六段介绍智能手机常用的操作方法和它的功能,最后一段展望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每段介绍一个内容,又连缀成一个整体,多角度展现了智能手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我周围的环境”中的“我”“周围”限定了写作范围为“我”所在的“周围”。比如,四川盆地的同学就不能写沙漠治理,内蒙古大草原的就不能写海南岛。即便如此,“我”“周围的环境”内容也十分丰富,以“环境”为话题,通过周围环境来探究深层的原因,所以要注重对环境的描写,还要注意“变化”二字,要运用对比,通过环境前后的不同来说明一定的道理。
写作实践
【写法指导】
具体写作时,首先,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或危害;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或产生危害的原因。然后,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好说明顺序。如果介绍环境现象产生的原因,可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如果介绍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水土、森林、空气、交通污染等,可采用时间顺序。
【选材构思】首先要确定自己所处的环境,城市或农村,其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例如小区、学校周边环境,家乡的山水、街道变化等,还要了解所处环境过去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描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写作实践
范文点评
树叶的光景
我的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繁多。托它们的福,校园年年月月变迁着景致,特别是夏秋之交的时节,一片橙黄橘绿,好不缤纷。
就如食堂门前那一路梧桐,放暑假时还是墨绿的屏障,入了秋却渐渐转变成路上脆而黄的地毯。看着飘落下来的黄叶,理着枯瘦蜡黄的叶脉,又叫人怎能联想起它娇翠欲滴的青春呢!正如人的衰老,那些叶子的变色、枯黄,也是自然中无法避免的规律。事实上,树叶的变色,大多是受叶绿素的影响。树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子中含有许多色素,在春夏季节,叶绿素
范文点评
含量远高于其他色素,于是树叶呈现出一片翠绿。然而,到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树叶渐渐停止光合作用和制造养分,原本已经造好的养分无法输送至树枝、树干,只得沉淀在叶子中;而原本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叶绿素也逐渐分解。这样一来,树叶中叶绿素的含量减少,于是其他色素终于显现出来。
而叶绿素对落叶植物夏日里的青翠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更高的含量,而且在于它的光合作用。树叶利用色素捕获光能,其他颜色的色素不能同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这样,叶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也促成了它翠绿的青春。所以,一旦离开叶绿素,落叶植物自然无法维持翠绿的生机。
范文点评
反观秋冬之景,却不是一片萧瑟的枯黄:教学楼前雪松的墨绿在其间更显坚毅。不同于梧桐,雪松是常绿植物,它们一年四季的常青缘于较落叶植物更长的树叶寿命。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绿叶。雪松枯掉的老叶,自然也是像飘零的梧桐叶那般,干枯褐黄。
现在正是初冬季节,每天放学下了楼梯,便进入一条铺满金黄地毯的松脆大道;再走几步,好似水墨画中坚挺的松便映入眼帘。踩着零散飘下的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望着寒阳中伫立的松,亦感受到遒劲的骨气。夏日里的碧绿自然好看,而秋冬中褐色的干枝却别是一般坚强的美。树木的枯荣、树叶的散落都是自然规律,其间本没有可伤可感之处,只是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美。
范文点评
【名师点评】作品写出了树叶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化,紧扣“变迁”这一主题,事理主题鲜明,语言优美,说明性强。很佩服小作者的观察能力,校园里梧桐的落叶竟会引发这般思考,而这般的思考又能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落叶的美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
写法小结
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写作此类文章常犯的错误如下:
胸无丘壑——说明内容不清晰。在写作中,很多同学对说明对象并不十分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含糊其词,或妄加断语,使说明文章失去最基本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丝乱如麻——说明顺序不分明。有的同学在说明过程中,没有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方位交代不清,时间交代不明,逻辑关系阐述不准,造成说明内容凌乱,说明顺序混杂,令读者不知所云。
写法小结
张冠李戴——说明方法不恰当。其具体表现是,在说明事物特性时,不讲究说明方法,不引用典型实例印证说明结论,不援用科学数据阐明科学原理,不通过类比或对比区分相似内容,不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不分门别类逐个介绍事物内容。
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时,当应以逻辑关系为序。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来揭示事物的内涵、性质及原因。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特点。
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古到今、春夏秋冬;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逻辑顺序: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
课堂小结
写作训练
1、复习掌握所学知识。
2、教材48页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评价要点 具体内容 星级达标
主题 能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自评 ☆☆☆☆☆
互评 ☆☆☆☆☆
选材 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 自评 ☆☆☆☆☆
互评 ☆☆☆☆☆
结构 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自评 ☆☆☆☆☆
互评 ☆☆☆☆☆
方法 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 自评 ☆☆☆☆☆
互评 ☆☆☆☆☆
评价标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写作
《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说明。
【教学难点】
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说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写文章都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要运用恰当、合理的说明顺序。合理的安排顺序是一篇说明文写作成功的关键,怎样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2、什么是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过程中确定语句、语段先后,使文章内容条理化的一定次序。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怎样的顺序才算合理呢?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而确定。
三、写作指导
1、常见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如何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①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把握事物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通常情况下,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因此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地进行说明。如果是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这样文章会更具有科学性。
②按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现象,再说明个别现象。这种写法一般先写总体特征,后写具体状态。读者先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结合事物或事理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中,作者先概括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作具体解说,这样读者更容易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物候成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③把握语言标志,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④分清主次,综合运用。
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于同一座建筑,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要介绍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如介绍该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历史变迁,应采用时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时间顺序。介绍该建筑物的某个特点及其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写好说明文,需要科学求实的精神。我们需要对说明对象进行仔细观察、调查研究,了解其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这样才能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正确阐述事理的根本因素。
3、说明顺序的使用效果
(1)时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时间顺序。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空间顺序的使用效果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大自然的语言》)
分析:作者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了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阐述了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这样的物候特点。
(3)逻辑顺序的使用效果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说明文作者就采取了逻辑顺序,先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的原因,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明。
(4)说明顺序的综合使用效果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除了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又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四、写作实践
(一)、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
【审题立意】“我的”不是“你的”“他的”,限定了作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小天地”限定了写作范围,“小”与“大”相对,提示我们,要写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或介绍与它们相关的事理。比如自己的房间、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
【选材构思】(1)明确说明对象。“我的小天地”可以是自己的房间,可以是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可以是校园里的某个角落,还可以是图书阅览室里你喜欢的靠窗一隅等。
(2)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眉目清楚。可选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写法指导】(1)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描写要细致,灵活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寓情于景,有自己真挚情感的表达。(2)准确使用方位词,可以使说明层次清楚。
(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少于600字。
【审题立意】这是要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从题目要求看,是要介绍科技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所以在介绍时,我们要仔细说明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如何来使用等,至于外形,可以写,但要简略一些。
【选材构思】在写作对象选择上,要选取自己熟悉的物品,自己了解它的功能作用,这样才能把物品介绍得详细清晰。是侧重于介绍它的某一方面的功能,还是全部都介绍,要结合自己对该物品的了解来构思。
【写法指导】
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可通过实物观察、阅读产品说明书、从网上或去图书馆搜索相关资料,获得第一手信息。接下来就是筛选信息,明确写作的对象、角度。可保留专业性较弱,但大家感兴趣的却不是很熟悉的内容。
然后选择说明方法,安排说明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发展史,可采用时间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结构、构成,可采用空间顺序;如果介绍该新科技产品的原理、功用,可采用逻辑顺序。
此次作文,要求介绍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可采用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另外,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受众,比如一位长辈,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对他来说比较陌生,那就要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三)、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我周围的环境”中的“我”“周围”限定了写作范围为“我”所在的“周围”。比如,四川盆地的同学就不能写沙漠治理,内蒙古大草原的就不能写海南岛。即便如此,“我”“周围的环境”内容也十分丰富,以“环境”为话题,通过周围环境来探究深层的原因,所以要注重对环境的描写,还要注意“变化”二字,要运用对比,通过环境前后的不同来说明一定的道理。
【选材构思】首先要确定自己所处的环境,城市或农村,其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例如小区、学校周边环境,家乡的山水、街道变化等,还要了解所处环境过去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描述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写法指导】
具体写作时,首先,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或危害;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或产生危害的原因。然后,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好说明顺序。如果介绍环境现象产生的原因,可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如果介绍环境的发展变化,如水土、森林、空气、交通污染等,可采用时间顺序。
五、思路导引
阅读下面一篇范文,根据“审题要领”,做出简要评析。
树叶的光景
我的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繁多。托它们的福,校园年年月月变迁着景致,特别是夏秋之交的时节,一片橙黄橘绿,好不缤纷。
就如食堂门前那一路梧桐,放暑假时还是墨绿的屏障,入了秋却渐渐转变成路上脆而黄的地毯。看着飘落下来的黄叶,理着枯瘦蜡黄的叶脉,又叫人怎能联想起它娇翠欲滴的青春呢!正如人的衰老,那些叶子的变色、枯黄,也是自然中无法避免的规律。事实上,树叶的变色,大多是受叶绿素的影响。树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子中含有许多色素,在春夏季节,叶绿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色素,于是树叶呈现出一片翠绿。然而,到秋冬季节,天气转凉,树叶渐渐停止光合作用和制造养分,原本已经造好的养分无法输送至树枝、树干,只得沉淀在叶子中;而原本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叶绿素也逐渐分解。这样一来,树叶中叶绿素的含量减少,于是其他色素终于显现出来。
而叶绿素对落叶植物夏日里的青翠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更高的含量,而且在于它的光合作用。树叶利用色素捕获光能,其他颜色的色素不能同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这样,叶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也促成了它翠绿的青春。所以,一旦离开叶绿素,落叶植物自然无法维持翠绿的生机。
反观秋冬之景,却不是一片萧瑟的枯黄:教学楼前雪松的墨绿在其间更显坚毅。不同于梧桐,雪松是常绿植物,它们一年四季的常青缘于较落叶植物更长的树叶寿命。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绿叶。雪松枯掉的老叶,自然也是像飘零的梧桐叶那般,干枯褐黄。
现在正是初冬季节,每天放学下了楼梯,便进入一条铺满金黄地毯的松脆大道;再走几步,好似水墨画中坚挺的松便映入眼帘。踩着零散飘下的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望着寒阳中伫立的松,亦感受到遒劲的骨气。夏日里的碧绿自然好看,而秋冬中褐色的干枝却别是一般坚强的美。树木的枯荣、树叶的散落都是自然规律,其间本没有可伤可感之处,只是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美。
【名师点评】:
作品写出了树叶一年四季的景致变化,紧扣“变迁”这一主题,事理主题鲜明,语言优美,说明性强。很佩服小作者的观察能力,校园里梧桐的落叶竟会引发这般思考,而这般的思考又能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落叶的美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
六、写法小结
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写作此类文章常犯的错误如下:
胸无丘壑——说明内容不清晰。在写作中,很多同学对说明对象并不十分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含糊其词,或妄加断语,使说明文章失去最基本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丝乱如麻——说明顺序不分明。有的同学在说明过程中,没有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方位交代不清,时间交代不明,逻辑关系阐述不准,造成说明内容凌乱,说明顺序混杂,令读者不知所云。
张冠李戴——说明方法不恰当。其具体表现是,在说明事物特性时,不讲究说明方法,不引用典型实例印证说明结论,不援用科学数据阐明科学原理,不通过类比或对比区分相似内容,不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不分门别类逐个介绍事物内容。
写作说明事理的文章时,当应以逻辑关系为序。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来揭示事物的内涵、性质及原因。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特点。
七、课堂小结
具体到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从古到今、春夏秋冬;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逻辑顺序: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
课后指导
【写作活动】
1、复习掌握所学知识。
2、教材48页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课下完成本次作文后,依据下面的【评价标准】,做出自评和互评。
【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 具体内容 星级达标
主题 能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自评 ☆☆☆☆☆
互评 ☆☆☆☆☆
选材 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 自评 ☆☆☆☆☆
互评 ☆☆☆☆☆
结构 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自评 ☆☆☆☆☆
互评 ☆☆☆☆☆
方法 能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 自评 ☆☆☆☆☆
互评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