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0 14:35:41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不可战胜
亚太
美日
太平洋
孤立主义
全球性
苏德
租借法案
大西洋宪章
联合国家宣言
政治
战略防御
太平洋战争
隆美尔
阿拉曼
意大利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新知导学·思维启动
精准梳理·稳固根基
知识网络木史论要旨
德国突袭苏德
苏联
战争)(签署《联合国家
第二次世界
宣言》,国际反
大战的扩大
法西斯联盟建立
第二次
日本偷袭L太平洋
世界大
珍珠港
战争
战的扩
大和转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

反法西
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转折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斯联盟
掌握主
动权
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史料探究重难突破
研读论证·领悟內涵
深化拓展木能力提升
(共26张PPT)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选择题
1.“到了11月中旬,隆冬来临,德国坦克乘务员发现,坦克推进装置上……的油已经凝固。……12月初,一场大雪使气温突然下降到华氏零度以下……希特勒的军队陷入绝望的境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一战役中出现(  )
A.莫斯科战役       B.柏林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阿拉曼战役
解析:选A。从材料描述的时间和具体情境看,这是苏德战场上的一次战役。莫斯科战役发生在1941年9月至1942年1月,符合上述材料。故选A项。
2.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本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国际形势。材料从中国抗日战争的角度出发,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即日本与英美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美国开战的标志性事件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这也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A、B、D三项的发生时间依次是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都不符合题意。
3.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的突然袭击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D.法西斯国家均暂时处于战略优势地位
解析:选B。注意关键信息“爆发的相同点”,结合史实分析各选项。受绥靖政策的影响和直接决定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的说法都不符合史实,D项是两场战争的相同点之一,但属于战争过程而不是爆发的相同点。
4.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解析:选D。材料中“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敌人”的是法西斯同盟,因此“类似的总战略”应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5.1941年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英美两国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同意未经本民族同意的领土变迁”“尊重民族自由选择政府的权利”,对上述主张的正确评述是(  )
①英美完全放弃了殖民扩张的政策
②反映了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英美暂时放弃了同苏联对抗的政策
④成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根据所学,英美并未完全放弃殖民扩张政策,①错,排除含有①的选项,故选B。
6.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政治形势上的根本转折是(  )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
D.太平洋战争爆发
解析:选B。根据所学,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联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分析各选项A、C、D项都与二战的转折无关,本题选B项。
7.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表明 (  )
A.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合作关系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消失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
D.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总是仇视社会主义
解析:选A。准确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性质,才能得出正确选择。B、C、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故选A项。
8.下图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某场战役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B.是苏德战场和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C.德国目的在于夺取附近的战略物资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解析:选D。从图中的地理位置及双方军队的攻守方向判断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理解,B、C两项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从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时间是1942年1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观察如图中的传单,传单上一个日本士兵被困在一个孤岛上,无助地向四周张望。画中的文字是:“日本的飞机和军舰都到哪里去了。”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该传单的散发者最有可能是美军
B.散发该传单是为了瓦解日军士气和精神
C.该传单的印刷者是日本
D.该传单预示着日军将逐步处于不利地位
解析:选C。传单是为了瓦解敌方的士气和精神的,故不可能是日本散发和印刷。
10.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的共同点是(  )
A.都是地区战场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B.都是美英同盟对德意法西斯的胜利
C.都是地区战场上的重要转折点
D.都是陆海空三军配合的战役
解析:选C。中途岛海战是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胜利,是空军、海军配合作战,故排除B、D两项。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亚太地区的最大战役在中国,排除A项。
二、非选择题
11.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关于二战的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图二漫画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试论述这一现象的影响。
解析 (1)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注意从苏联、德国两个国家的角度,以及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考虑,使答案更为全面;(2)注意图片与二战有关,“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应该指的是美国参与到反法西斯的阵营,实际就是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影响。
答案 (1)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赢得了备战时间;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导致苏德战争之初严重失利。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
(2)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 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
——《丘吉尔的一生》
材料三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丘吉尔的一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的历史背景是否相同?说明判断的理由。
(2)据上述三则材料,分析丘吉尔对德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在材料一和三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
(4)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解析 (1)要结合材料中的关键时间信息进行判断。(2)抓住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外关系变化——特别是对待德国和俄国的态度作答。(3)要抓住两则材料中,俄国政权性质不一致,与英国有不同的战略要求总结答案。(4)根据以上材料综合作答。
答案 (1)不同。材料一发生在一战前,理由有二,即“圣彼得堡”是沙俄时的地名;材料中显示英、法、俄在谋求结盟(即形成三国协约);材料二是帝国主义协约国对新生苏维埃俄国进行干涉时期,因为有“前俄罗斯帝国”的称呼和“军事上远征”等信息;材料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材料明确提到“1941年6月”这一时间。
(2)一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为战胜德国,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俄的利害冲突,谋求与法俄结盟;一战后初期,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英国试图利用德国去遏制苏俄;二战爆发后,英德再次成为交战对手,丘吉尔认为只有联合苏联才能战胜德国法西斯。
(3)材料一中称沙俄为“魔王”是基于沙俄一贯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争夺巴尔干、中东和远东地区的角逐中是英国的重要竞争对手;材料三中称苏联为“魔王”是基于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
(4)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转移。








PAGE



- 1 -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了解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过程;分析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二战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分析各国对法西斯态度的变化。 掌握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一、德国进攻苏联
苏军初期失利
(1)表现
①1941年6月,德国不宣而战,分三路入侵苏联。
②苏军防守不利,德军仅三个月就占领基辅,包围了列宁格勒,逼近莫斯科。
(2)原因
①对希特勒的冒险性进攻估计不足。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某种程度上使苏军疏于备战。
③德国蓄谋已久,采用“闪电战”战术。
莫斯科战役
(1)过程:1941年9月,德军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
(2)结果:1942年初,粉碎了德军的进攻。
(3)意义: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特别提醒] 经过初期失利后,苏联军队抵挡住了德国军队的进攻,苏德战场陷入了拉锯战的状态,德国被迫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重蹈一战覆辙而最终失败。
二、珍珠港事件
背景
(1)南进是日本既定目标。法国败降后,日本趁机开始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2)美、英、荷对日本实施冻结财产和禁运钢铁、石油等措施,美日矛盾激化。
(3)美国成为日本武力夺取东南亚的最大障碍,于是成为攻击目标。
概况: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影响
(1)扫除了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
(2)美、英、中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使二战真正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战争,二战达到最大的规模。
(3)日本占据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广阔地区,暂时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4)促使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特别提醒] 日本以较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战术上的胜利;日军一方面没有向苏联进军与德军会师,另一方面通过珍珠港事件把美国卷入大战,加强了自身的敌对力量,日本虽然一度在亚太地区占领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岛屿,但迅速转为劣势,所以说是战略上的失误。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原因
(1)法西斯侵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和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先后失败,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
(3)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过程
(1)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后运用于苏联。
(2)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宣布不承认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表达了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坚强决心。
(3)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意义: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
[特别提醒]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联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联盟内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联合的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
四、血战斯大林格勒
背景
(1)莫斯科战役受挫后,德国积蓄力量,把矛头指向斯大林格勒。
(2)斯大林格勒战略位置重要,交通、工业、物资都相当重要,城市名称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过程
(1)1942年7月,德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一度攻入市区,但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
(2)双方僵持之际,苏联调动机动兵力展开反攻,战争以苏军胜利宣告结束。
影响
(1)德军被迫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
(2)既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特别提醒]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还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苏德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所以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五、中途岛海战与阿拉曼战役
中途岛海战
(1)背景:为巩固、加强海上优势,日本决定进攻中途岛,诱歼太平洋舰队,美军破获了日本的全部情报。
(2)结果:美军以逸待劳,伏击成功;日军惨败。
(3)影响: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
(1)背景:1942年,德军将领隆美尔率德、意军队攻入埃及,威胁开罗和苏伊士运河。
(2)经过:1942年10月,英军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德、意军队。
(3)意义: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加速了北非战争的结束和意大利的投降。
[特别提醒] 到1943年底,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均已发生重大转折。形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注定要走向失败。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全球规模。
(3)苏、美等世界大国卷入战争后,同英、中等国并肩作战,1942年元旦,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赢得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 1942年中到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使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上扭转了被动局面,由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

 对珍珠港事件的认识
史料 起初谁也不相信……然而在经过了最初的一阵子不安之后,我开始对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①突然袭击一事感到幸灾乐祸了。多年来,我先后就日本人的威胁以及我们应当趁早采取行动以防患于未然的建议……看到我提出的警告被当成耳旁风,实在叫人灰心丧气。不过,反过来想,要唤起我国人民奋起行动,正需要那样的灾难,一旦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就②不担忧最后的结局了。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①指日本偷袭美军的珍珠港事件。
②表明了司徒雷登对打败日本的必胜信心。

(1)据史料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感到幸灾乐祸”,认为正需要那样的灾难。
提示 司徒雷登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建议,但未被采纳,而美国也正需要这样的事件来警醒和唤起国民。
(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不担忧最后的结局”。用什么史实可以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提示 原因:因为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史实:珍珠港事件促使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极强烈的“危机感”,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的强大。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1940年,日本抛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激化。
(3)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急需大量的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给日本以沉重打击,促使日本不得不对美一战。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史料一 

史料二 


①红场大阅兵,现在一般指俄罗斯在5月9日和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仪式。其中5月9日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而11月7日则是纪念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阅兵。
②说明英美及世界人民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史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坚定决心和高昂的斗志。
(2)据史料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所产生的影响。
提示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集合到反法西斯的大旗下,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性质与影响
原因 (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影响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背景、主要特点及启示
1.背景
(1)随着法西斯侵略扩张的不断深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已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要矛盾。
(2)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态度的变化: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1941年《租借法案》的通过,表明美国实际上已介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美英开始结盟,从而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
(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直接卷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2.主要特点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组成联盟的各国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军事上相互配合、物资上相互支援,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2)联盟内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协调行动、互相支援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由于联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联盟内部也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着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大战后期主要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持的联合趋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3.启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法西斯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48)
读图,了解德军的进攻方向和战略意图。
提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按照预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共集结了153个师(另有仆从国的37个师),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为主攻方向,从华沙东北地区出发,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线进攻莫斯科;南路夺取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二、阅读与思考(教材P52-P53)
1.丘吉尔所说的“眼前展现的情景”指的是什么?曾经作为“反共战士”的丘吉尔为何把俄国的危难当做自己的危难并开始援助苏联?应该怎样评价他的这种转变?
提示 (1)“眼前展现的情景”是指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和法西斯战争进一步扩大。(2)丘吉尔援助苏联的原因包括:德国的侵略扩张已威胁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加深了被侵略国家与法西斯的矛盾;如果苏联被打败,英国自身也难以保全;反法西斯力量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法西斯。(3)评价丘吉尔的转变应从其积极作用入手分析。以丘吉尔的态度为代表的这种转变,促进了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联合,使反法西斯力量由分散走向联合,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二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应该肯定丘吉尔的这一转变。
2.思考美国为什么最终参加对法西斯作战。
提示 美国最终参加对法西斯作战的原因包括:珍珠港事件震惊了美国朝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一扫而光;要战胜日本并确保永远不受到背信弃义的危害;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带来灾难;基于唇亡,齿寒的认识,帮助英国和苏联等国;利用最后时机参战,为美国获取更多权益。
三、解析与探究(教材P53)
1.概括说明材料一反映出的同盟国家和轴心国家的实力对比情况。
提示 材料一反映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后,同盟国实力不断增长,到1943年已大大强于轴心国。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说明26个宣言签署国家决心在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联合,共同对法西斯作战。它极大地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说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性是什么。
提示 反法西斯战争的进步性体现在保卫生命、自由、独立,保障人权和正义,建立一个尊重言论自由、安全与和平的社会等。
四、自我测评(教材P53)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的几个标志是什么?
提示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这三个重要战役,使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上扭转了被动局面,由战略防御全面转入战略反攻。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如何逐步建立的?
提示 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全世界带来深重灾难,严峻的形势迫使反法西斯力量逐渐由分散走向联合。1941年3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敦促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租借的方式向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各项军事援助,此后美国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宣布援助苏联共同打败法西斯。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表达摧毁法西斯暴政和恢复世界秩序的坚强决心,苏联发表声明表示支持。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对法西斯作战,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