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0 15:29:48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6课 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戴维营会谈
柏林危机
1961
核武器
原子弹
军事
苏联
古巴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新知导学·思维启动
精准梳理·稳固根基
知识网络木史论要旨
处「羊放)「外交上“和解”
赫鲁晓访美,戴维营会谈
于争额丿[(军事上对抗

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修建


美苏展开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的|核均势下的
到70年代初两国大体形成均势
人类
处于
世“恐怖和平
核战

爆发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最终
争的
退却,战略优势仍在美国
边缘
史料探究重难突破
研读论证·领悟內涵
深化拓展木能力提升
(共23张PPT)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第16课 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苏联主动缓和东西方关系,签订对奥地利和约,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冷战”局面,实现世界和平
B.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C.在欧洲用“缓和”战略,在其他地区称霸
D.发动和平攻势,软化西方国家对苏立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注意外交政策的变化是国家利益需要的表现这一原理。A项表述明显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项不是苏联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仍然是想称霸世界。故B项符合题意。
2.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美苏争霸
C.美苏关系恶化 D.苏联出兵阿富汗
解析:选B。通过两幅图及图解,可以直观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柏林墙的修筑,导致了柏林被一分为二,而其根源则是美苏争霸。
3.下图中的柏林墙遗迹恰好放置在两辆坦克之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苏之间“冷战”的著名标志
B.西德与东德之间战争频繁
C.当年两大集团对峙的写照
D.对“冷战”时德国分裂的反思
解析:选B。柏林墙修建于1961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但“冷战”并非以战争方式进行,故B项符合题意。
4.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解析:选B。仔细观察图片可以看出“和平鸽”的内脏是“美国导弹”,揭示了美国的“假和平”政策。
5.下列关于美苏军备竞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备竞赛
②核武器是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③美苏核军备竞赛始于20世纪50年代
④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美苏核军备竞赛始于二战结束时,并且1949年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故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A、C、D三项。
6.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  )
A.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会发生
解析:选B。爱因斯坦的话实际是表示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毁灭,人类将一无所有。故选B。
7.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  )
A.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
B.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
C.“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
D.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败,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故选B。
8.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修建发射场
B.美国政府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
C.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D.美、苏两国战略核力量形成均势
解析:选A。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从而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故选A。
9.古巴导弹危机说明(  )
①美苏两国都想干预或控制古巴
②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进行战争
③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边缘
④战略核武器的优势在苏联方面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发生是美苏两国争相控制古巴的结果,但是由于双方都拥有足以摧毁对方的核武器,所以双方激烈争夺,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边缘,由于一旦发生战争,就不存在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双方都竭力避免直接战争。④与史实相反。所以选排除④的B项。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基本特点是(  )
A.既紧张又缓和,以紧张为主
B.争夺中间地带以扩张势力
C.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D.争夺盟友,孤立敌人
解析:选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争霸,既有以戴维营会谈为表现的缓和态势,又有以柏林危机、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为表现的紧张态势,且以紧张为主,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解析 (1)从“为和平而联合”“吓唬他一下”等信息可以看出其外交策略和目的。(2)从“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取决于我们”可以看出其政治意图;原因从双方的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分歧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 (1)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2)政治意图: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世界霸主的地位。争霸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美苏双方价值观念不同。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除美苏外,英、法、中等国已成功研制出核武器,还有一些国家正在发展核武器,核武器技术在国家间的扩散加剧;核战争的危险使得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推动签订条约,是因为美苏拥有的核武器最多,为了保住核优势,维护自身利益。(2)根据“防止核扩散”“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得出控制核扩散与允许为和平目的转让核技术相抵触,并不能完全制止核技术的扩散;结合所学可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答案 (1)背景:核武器技术在国家间的扩散加剧;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为了保住核优势,维护大国利益。
(2)不足:控制核扩散与允许为和平目的转让核技术相抵触,并不能完全制止核技术的扩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PAGE



- 1 -









第16课 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分析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 掌握美苏的核竞赛和古巴导弹危机。 归纳美苏的战略态势,理解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一、剑拔弩张的美苏争霸
背景
(1)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都表达了要“和解”的愿望。
(2)美苏的“和解”只是表面的,他们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而且越演越烈。
表现
(1)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谈。
①时间:1959年。
②会谈双方: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
③结果:会谈本身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但在赫鲁晓夫看来,会谈本身表明苏联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
(2)军事上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
①原因: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柏林更是美、苏较量的焦点,1958年,在西柏林问题上,苏与美、英、法发生矛盾。
②经过: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
③结果:柏林墙的修建。
争夺重点:欧洲。
柏林危机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二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2)主要原因:二战后期,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境内,令苏联不安。
(3)直接原因:第一次柏林危机因美国在西占区单独发行新货币;第二次柏林危机因为苏联提出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
[特别提醒] 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美、苏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或战争威胁)和军备竞赛,对世界人民和自身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激烈的核军备竞赛
原因:美、苏争霸中,双方把军事实力作为称霸的砝码;其中核武器成为竞赛重点,双方都妄图以此压倒对方。
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概况
(1)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2)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3)20世纪50年代,美苏围绕核武器的研制和运载工具进行竞争。
(4)20世纪60年代,美、苏围绕核武器数量展开竞争,到70年代初两国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影响:使人类处于核威胁之下,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三、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核恐怖:美、苏在“冷战”高峰时期,无限制地进行核军备竞赛,并直接或间接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
具体表现:古巴导弹危机
(1)背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处心积虑推翻革命政权,而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2)经过:1962年,美国发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其射程覆盖了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集结军队,准备进攻古巴。
(3)结果:苏联停止在古巴施工并撤出导弹;美国承诺不进攻古巴。
(4)说明问题:当时美苏争霸互有攻守,但战略优势在美国。
影响
(1)人类处于核战争边缘。
(2)双方避免直接碰撞,维持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特别提醒]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的对抗形式演变为美苏争霸。五六十年代为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苏联虽然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但从总体上来看,战略优势依然在美国方面,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美苏双方处于对峙局面,主要包括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2)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手段展开争夺,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

 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史料一 总统先生!艾森豪威尔夫人!女士们和先生们:我们在你们(美国)科学中心——农业研究所参观得很有意思。这是你们的骄傲。我们在那里参观了牲畜、家禽——非常好!我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由于身在资本主义国家却代表社会主义国家而有什么抗议。①它们懂得共处的必要性。
史料二 ②美苏战略力量比较(1970年)
国家 陆基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核导弹 战略轰炸机
美国 1 054 556 4 000 550
苏联 1 300 240 1 700 150

①表明赫鲁晓夫要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意图。
②注意图表中美国和苏联所拥有的核武器在数量上的对比。

(1)史料一中,赫鲁晓夫的话有何寓意?
提示 赫鲁晓夫在暗讽美国的反苏政策连牲畜、家禽都不如。
(2)史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20世纪70年代,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美苏均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展开了军备竞赛。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所以它成为美苏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3)据史料二,谈谈你对美苏军备竞赛下和平问题的认识。
提示 美苏军备竞赛使人类处于核威胁之下,把人类推向战争的边缘。两国尽管争夺激烈、危机不断,但核力量的均势使两国之间并未发生战争。

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对世界的影响
(1)实质: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实质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争霸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2)对世界的影响
①美苏长期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的威胁,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人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③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但双方不敢轻易动武,美苏对峙近半个世纪,说明高科技显示出巨大威力。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敢发动世界大战和核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史料 20世纪60年代初,①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部署很快就被美国发现。美国政府内有人主张轰炸导弹基地,认为驻古苏军没有核弹头,不会进行军事反击。实际上驻古苏军拥有核弹头162枚,随时准备反击。美国政府宣布其武装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采取相对缓和的封锁拦截等措施。对此,苏联态度强硬,拒绝美国要求,表示将最猛烈地回击美国的进攻,战争一触即发。拦截极易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美国国防部长指示部队“要尽可能避免发生战争,但是,我们还是必须为此作好准备”。而苏联船只在靠近美国隔离线时停止航行或掉头。双方通过多种渠道频繁接触,寻找解决方案。最终,②赫鲁晓夫同意撤出在古巴的导弹,要求美国保证不发动对古巴的军事进攻等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接受了苏联的建议,双方达成协议。
——摘编自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等

①画线信息充分说明了苏联的霸权主义行径。
②画线信息说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在美方。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
提示 美苏以武力为后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美国占据优势,苏联力图改变力量对比;双方对对方的判断失误。
(2)根据史料,概括说明美苏化解这一危机的方法。
提示 对危机采取有节制的反应;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战争;保持接触,探索化解危机的有效途径;达成必要的妥协。

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1)美苏关系的转折:美苏更深刻地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
(2)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军事上的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 。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对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 。
(3)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 

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
原因 (1)二战后美国确立霸权主义政策,对苏联展开“冷战”(2)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意欲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 (1)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美,与美国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 (2)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柏林墙的修建 (3)美苏军备竞赛 (4)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特点 (1)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2)核军备竞赛是美苏争霸的突出手段,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3)战略优势在美国
影响 (1)世界动荡不安,人类处于战争边缘(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双方都竭力避免直接碰撞,美苏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二、两次柏林危机的比较
第一次柏林危机指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1)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于 1948 年 6 月 18 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导致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 月 30 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 1949 年5 月达成妥协,苏联作出主要让步。5 月 12 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2)柏林局势虽然紧张,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柏林的分裂成为德国分裂的前导。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1949 年 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哨城”。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
(2)关系的紧张导致民主德国的居民大量外逃,民主德国为了加强边境管理,在西柏林的边界拉起铁丝网,筑上水泥墙,称为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加剧了柏林危机。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76)
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
提示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理由,答案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应肯定。答案可分两个方面:(1)有道理。这位物理学家对原子弹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他的论断说明他看到了原子弹的危害。一个国家拥有原子弹,会给人类带来危险,但它只要不轻易使用,而是把原子弹用做威慑别的国家的武器,用来证明自己国家的实力,虽然“够糟了”,但与两个国家同时拥有原子弹相比,还是好一些的。两个国家同时拥有原子弹后,一旦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头脑发热,就更容易引起核战争,而且是核大战,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所以说“更糟”。(2)没有道理。社会主义国家拥有原子弹,将能打破美国的“核讹诈”局面,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巩固。另外,如果两个国家都能认识到原子弹不仅危害别国也危及自身的话,双方都尽力避免核战争,用其他方法解决争端,那么也不见得就“更糟”。
二、自我测评(教材P76)
用历史事实说明20世纪50、60年代美、苏关系的特点。
提示 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其间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这是美苏关系的总特点。具体表现:
第一,缓和方面:(1)1955年5月对奥合约的签订,不但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使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2)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并于1955年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行为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东德即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3)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期间进行的戴维营会谈虽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它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第二,紧张方面:(1)第二次柏林危机。以苏联要求在限期内将西柏林变为“自由市”为始,最后以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结束。柏林墙,全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它的建立是为了隔离东、西柏林,从而阻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两德重归统一。(2)激烈的核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最后两点可参见教材。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