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件+学案+试卷含答案(4份打包)岳麓版选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0 15:40:56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多极化
尼克松主义
军事
赫尔辛基宣言
阿富汗
卡特主义
以实力求和平
新思维
核军备
社会主义
八一九
独立国家联合体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新知导学·思维启动
精准梳理·稳固根基
知识网络木史论要旨
背景)2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
趋势;美苏双方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美苏缓和
尼克松访苏
表现
欧安会召开
苏联入侵阿富汗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对抗再现
苏联开始
美国提出新遏制政策
转攻为守
苏联经济困难,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
军事上“全面收缩”
“第二次缓和”
美国放松对苏联的对抗
“冷战”结束)东欧
苏联
剧变催体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史料探究重难突破
研读论证·领悟內涵
深化拓展木能力提升
(共22张PPT)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88年6-7月
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89-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90年1月
戈尔巴乔夫声称:“实行多党制……符合社会的需要。”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会员升级服务第一拨。清北季
神马,有清华北六学霸方法论课;还有清华学霸向所有的父母亲述自己求学之路
衡水名校试卷悄悄的上线了
领取官网不首发课程,很多人我没告诉他啊!
员qg专享等你来掠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前提是(  )
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
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上,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2.右图是《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头像是:柯西金(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斯大林和列宁。后面背景中是汽车、电视、卫星和火箭。据此判断,此时的美苏争霸正处于(  )
A.美攻苏守       B.苏攻美守
C.互有攻守 D.根本缓和
解析:选B。从背景内容中可以判断,当时的美国也在赞扬苏联发达的经济,说明了美国面对的是日益强大的苏联。这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此时美苏争霸态势是苏攻美守。
3.尼克松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实质是(  )
A.改变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优势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解析:选B。“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体现,其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4.20世纪70年代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
A.1968年美苏签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
B.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
C.美苏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D.苏联的“缓和”战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1972年5月,美苏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等文件,此后两国首脑的一系列的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了高潮。
5.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曾一度进入一段缓和的高潮期,这说明(  )
①美国拥有战略核优势
②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③苏联经济已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
④美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A.①② B.②③
C.② D.④
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战略武器已大致平衡,故①错误;苏联不堪军备竞赛的重负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③错误;美国“尼克松主义”下的“缓和”战略只是改变争夺世界霸权的手段,并未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故②正确,④错误。
6.图一、图二中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是(  )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图一古巴导弹危机反映战略优势在美国,苏军入侵阿富汗反映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7.美国“卡特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遏制政策(  )
A.强调对苏联采取缓和政策
B.放弃与苏联的对话和谈判
C.主张对苏联进行军事遏制
D.要求对苏联实行外交孤立
解析:选C。“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里根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故C项符合题意。
8.里根当选总统后,于1983年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从对苏联的战略上看,实施“星球大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争取主动
B.带动美国科技的发展
C.在经济上拖垮苏联
D.大幅度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
解析:选C。美苏争霸到了80年代,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在战略核威慑和核军备方面,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从“对苏联战略上看”可排除B项,A、D两项都仅是直接目的。
9.东欧各国从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 (  )
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
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东欧剧变的影响
解析:选A。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外战略,在东欧地区放弃了苏联自二战以来就对此地区的控制,直接导致东欧摆脱苏联控制。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争霸活动全面收缩,这表明 (  )
A.苏联要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B.苏联与美国一决雌雄定出胜负
C.苏联军事力量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
D.苏联社会矛盾尖锐,国家濒临瓦解
解析:选C。经济是政治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困难,难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得不转入全面收缩。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几乎所有的007系列电影,邦德的对手几乎全是“凶恶的俄国人”。电影是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对社会民众心态影响极为深刻,可以想象在这样电影熏陶下的美国民众对苏联能抱有怎样“友好”的态度。苏联解体以后,好莱坞拍出的不少战争电影甚至形成了共同的模式:“正义美国”VS“邪恶苏联”(俄国,或者换成朝鲜、越南、伊拉克等,国名可以改造,情节可以改造,但是不变的是正义的美国最终战胜了邪恶的某国)。
(1)007系列电影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局势?你怎样看待这类电影的出现及影响?
(2)“冷战”结束后的电影模式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1)结合二战后出现的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形势来分析;(2)结合“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
答案 (1)反映了“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影视艺术是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人为地造成了美苏两国人民的仇视心态。
(2)“冷战”意识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反映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称霸世界的企图。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88年6-7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989-1990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90年1月 戈尔巴乔夫声称:“实行多党制……符合社会的需要。”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解析 (1)一定要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逐项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注意总体概括,再从正反两方面具体阐述。
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PAGE



- 1 -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了解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美苏争霸的缓和与紧张的变化。 归纳各阶段美苏的战略态势,理解美苏争霸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认识“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背景
(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
(2)美苏争霸阻碍了经济发展。
(3)美、苏两国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
①原因
a.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加之陷入越南战争,经济陷入困境。
b.苏联:综合国力上升,双方差距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
②表现
a.美国:1969年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打算收缩在海外的力量,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b.苏联:进攻战略,主要内容为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表现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安会的召开
①时间:1975年。
②地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③背景:美苏关系有所缓和;1971年柏林协定后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④内容: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提出“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促进经济贸易、科技、环境以及人员接触、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
影响
(1)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特别提醒] 尼克松任总统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状态。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美国被迫处于守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正是这一战略收缩的具体体现。
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背景:苏联在外交上以缓和为主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在全球进行扩张。
表现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①原因
a.苏联的大国强权政策和全球扩张战略。
b.阿富汗重要的战略位置。
c.1979年,阿富汗新任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②经过:1979年12月,苏联突袭阿富汗,并迅速占领其全境。
③结果
a.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
b.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2)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
(3)1981年,美国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结果:苏联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特别提醒] 紧张对抗与缓和对话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紧张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霸权主义的本质;缓和对话是次要的,是双方为积蓄对抗的力量而达成的一种妥协。
三、“第二次缓和”
背景
(1)面对苏联的经济困难,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外政策,提出“新思维”,军事上以“全面收缩”为特征。
(2)美国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
表现
(1)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
(2)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3)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这是美、苏之间第一次达成削减核军备的协议。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
[特别提醒] 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对外政策,美苏关系随着两国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其总趋势是由紧张对抗走向缓和与对话。美苏关系的演变过程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冷战”的结束
背景
(1)东欧剧变
①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东欧国家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②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统一。
(2)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经济下滑,政治体制改革又使国内局势失控。
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③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解体。
标志: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特别提醒] 美国在对苏联军事上缓和的同时,加紧在政治和思想上对苏联进行渗透。美国希望通过 “没有硝烟的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的这一战略被称为“和平演变”战略,该战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之一。


(1)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使双方都不堪重负,崛起的欧洲和日本使美国感受到了新的威胁。
(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苏双方从对峙走向缓和,在美苏搞“缓和”的同时,双方都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其斗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美苏“缓和外交”的表现及实质
史料一 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方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提助;但我们希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①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史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私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②“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德兴亡史》
史料三 


①画线内容指日本、欧共体崛起,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②画线内容说明苏联所谓“缓和”的真实目的是与美国争霸。
③图片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苏双方签署文件,首脑互访,尽力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扩散。

(1)史料一反映出美对苏政策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为什么?
提示 政策:主张与苏联谈判,推行“缓和”政策。是否意味着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没有。原因:尼克松对外政策的改变只能说明其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策略方面发生改变,并非放弃世界霸权政策。
(2)苏联“缓和”外交与“尼克松主义”有何相似点?
提示 美苏双方都以“缓和”为旗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对方的优势, 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表现。
(3)说明史料一、史料二与史料三所反映历史信息的关系。
提示 美、苏都推行“缓和”外交,使美苏关系呈现出“缓和”局面。

对美苏“缓和”外交战略的认识
(1)目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都提出了“缓和”外交政策。美国以“谈判”加强对苏抗衡,制约苏联,维持美苏战略均势;苏联则以“缓和”同美国争夺,扩大军事力量和地盘,改变美苏战略均势,并扩大对美优势。
(2)认识:美苏两国“缓和”战略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以“缓和”为旗号,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尽力在各方面都取得对对方的优势,是美苏争霸的另一种体现;同时,都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两者的区别是,美国收缩战线,苏联则四面出击。美国“缓和”中的对抗与苏联“缓和”下的争夺,构成了美苏“缓和”外交的主要特色。 
 西方“和平演变”策略
史料一 1981年,里根声称,对苏联施加经济压力……以使苏联领导人削减军费,并逐渐缓和他们在世界上的行为,尤其是在①阿富汗问题上。
——《冷战时期美苏贸易》
史料二 1989年布什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我们所要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②西方应当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不会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世界历史》杂志

①指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
②画线信息指美国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1)史料一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反映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使用经济等非政治手段向苏联施加压力。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力下降,无法同美国竞争。
(2)史料二中布什所说“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的本意是什么?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本意: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影响: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对“和平演变”策略的实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认识
(1)“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其根本目的是促成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东欧各国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引诱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3)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抵御和粉碎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 

一、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美苏核大战。但是,另一方面,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是高科技的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挫折
苏东剧变,在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的同时,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对此,我们应辩证地认识与对待。
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加之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课中思考题(教材P80)
东欧为什么会在1989年发生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试着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一下原因。
提示 由于东欧各国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过程中,就得到苏联的强有力的援助,所以在二战后的国内建设方面深受苏联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美苏争霸的日趋激烈,苏联共产党对东欧各国加强了控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东欧各国,使它们在内政外交上与苏联保持一致。政治、经济上,东欧各国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运行,脱离了本国的具体国情。所以,20世纪80年代,美苏缓和、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东欧政治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发生了剧烈动荡。
二、阅读与思考(教材P81)
基辛格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哪些变化?这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1)反映出当时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强烈;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与自身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美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出现困境,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2)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三、自我测评(教材P81)
1.简述70、80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提示 (1)70年代:①背景: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出现;长期争霸使美、苏双方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因侵越战争而导致国内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苏联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②过程:尼克松访苏;柏林问题协定的签署;欧安会的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
(2)80年代:①背景: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对美国经济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入侵阿富汗给苏联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对美国攻势,苏联力不从心;国际形势变化等。②过程: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
2.总结20世纪70、80年代美、苏关系的特点。
提示 (1)70年代:苏联处于进攻态势,美国处于防守态势,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双方由缓和走向对抗。
(2)80年代:苏联处于守势,美国处于攻势,争霸优势在美国方面,双方由对抗趋向缓和。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