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火药桶
塞尔维亚
萨拉热窝
西线
马恩河战役
俄国
凡尔登
反战
无限制潜艇战
布列斯特
军事战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新知导学·思维启动
精准梳理·稳固根基
知识网络木史论要旨
马恩河战役
旷r匹线莢法一德国凡尔登战役
持
索姆河战役
双方投入了大量
的人力、物力,但
的东线德奥→俄国双方互有胜负仍不分胜负,陷人
久
了战争的泥潭,元
鴦\(南线}(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气大伤
烈的四年战事一
协约
美国、中国等国家参战
战争局势朝着有利
国阵
于协约国方面发展
同盟交
化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国集
团的
德军西线最后攻势→→协约国反攻
同盟
→同盟国集团瓦解国内政治危机德国投降
瓦解
国战
败
原因
经济劣势,战略失误,内部
矛盾,国际力量对比失衡
史料探究重难突破
研读论证·领悟內涵
深化拓展木能力提升
(共25张PPT)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嗨起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一、选择题
1.萨拉热窝事件后,尽管塞尔维亚满足了奥匈帝国的绝大部分苛刻要求,但奥匈帝国仍发动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这说明( )
A.奥匈帝国难解心头之恨
B.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无法调和
C.奥匈帝国以强凌弱,欺人太甚
D.德奥集团发动世界大战的要求十分迫切
解析:选D。根据题干所述情况,奥匈帝国提出了苛刻要求,说明它表面上仍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在塞尔维亚满足了它的绝大部分苛刻要求的情况下,它仍向塞尔维亚宣战,说明和平解决是虚,而发动战争是实。
2.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
A.描述的是一战惯用战术闪电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描述的是阵地战、堑壕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可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持久阵地战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交战双方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罂粟花标识,在英国是“阵亡将士纪念日”(11月11日)的代表性标识。1914年一战的________战役中,英军伤亡惨重,当时附近河畔开满罂粟花,该花后来成为英国纪念阵亡将士的代表性标识。该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解析:选B。从材料所给时间看,该战役发生在1914年,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B项。其他三项均发生在1916年。
4.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
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选D。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即可知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5.一战中率先使用下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 )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英国
解析:选D。图中的武器为坦克,是英国最先使用的。
6.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长时期保持中立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没有参加两大军事集团任何一方
B.等待世界反战力量的加强
C.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机
D.美国的战略重点不在欧洲
解析:选C。战争开始后不久便陷入僵局,美国贸然进入,未必会获得更多利益,所以观望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机。
7.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局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东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特点”来分析。A项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D项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C项不正确,1916年战争的重心又重新回到西线,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因为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可以说是一战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后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8.1918年3月,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在战场上的失败
B.俄国兵员和物资供应不足
C.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
解析:选C。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以谋求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9.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解析:选C。客观地说,中国对德宣战对一战的战局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来说,参加一战并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军事上两线作战
B.美国的加入
C.长期战争使同盟国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解析:选D。一战尽管对于塞尔维亚而言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故D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 744 657 1 202 000
1916年 2 799 772 1 688 000
1917年 6 623 623 2 937 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 146 920 870 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 370 1 243 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 546 1 384 110
表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2 346 355 851 340
请回答: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
(2)从表二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3)表二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
解析 (1)第一小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2)要注意材料中数据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规律。(3)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列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
答案 (1)1917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是建造的船只的2倍以上。无限制潜艇战。
(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基本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
现象一: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灼化。
现象二: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现象三: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亨利:有一回,德军发射了一种奇怪的炮弹,爆炸之后黄绿色的烟雾迅速扩散。这是氯气弹,我立刻戴上橡胶防毒面具。来不及防护的战友就中毒了。严重的会发生呼吸系统糜烂,气管只剩下一支棍,旁边的肉全部脱落,最后死掉了。轻微一些的,呼吸道会被灼伤,有的造成终身的残疾。
科勒:毒气会久久不散。我还看到一些中毒的战友一连几天咳嗽着,把他们灼伤的肺给一块块地咳出来,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
——一战老兵的回忆
(1)上述图片和材料反映出一战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当时的战争为什么具有上述特征。
解析 (1)仔细观察图一、图二可知堑壕战这一特征,据图三、图四和文字材料可知战争的残酷性这一特征。举例可举当时最著名的战役,如凡尔登战役。(2)要从当时的科技水平、战争的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特征:堑壕战是主要作战形式;战争非常残酷。例如凡尔登战役,德军投入46个师,法国投入60个师,伤亡人数近100万。
(2)原因:当时科技水平决定了武器的先进程度,飞机等先进武器尚未大规模使用,导弹等杀伤力大的武器尚未出现,堑壕战可以有效减少部队的伤亡。战争双方把取胜作为唯一目的,所以战争中不择手段,甚至使用毒气,从而造成巨大伤亡,战争具有残酷性的特征。
PAGE
- 1 -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简述苏俄退出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归纳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一、萨拉热窝事件
背景
(1)20世纪初,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奥匈帝国视塞尔维亚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
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
(1)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一战全面爆发。
[特别提醒] 身为同盟国的意大利,在战争开始后就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因为意大利认识到协约国集团的力量更强大,协约国集团给予意大利的利益更大。
二、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三条战线: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
第一阶段:1914年
(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德、奥与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1915年:战争中心转移到东线,德国企图先打垮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2)1916年:将战争重心由西线——东线——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①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
②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
[特别提醒] 1914年为一战的第一阶段,主要战场在西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为其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1915-1916年是大战的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与索姆河战役使德国的消耗巨大,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境地。
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
美国的参战
(1)战争初期
①政策:中立。
②原因:远离战场,受影响不大;国内人民反战情绪(孤立主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横财。
(2)战争后期
①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原因: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接近;担心俄国退出战争损害自己利益;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是其根本原因。
③影响: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在美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对德宣战,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苏俄的退出: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坚决退出一战。
(1)标志:1918年苏俄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署了和约。
(2)原因:俄国的落后;战争加剧矛盾,爆发革命;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特别提醒] 美国参战从主观上是为了抢夺一战的胜利果实,带有趁火打劫、乘人之危的色彩,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战的非正义性质。但从客观上来讲,它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也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四、德奥集团的战败
失败的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失败的原因
(1)经济: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
(2)军事:同盟国集团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3)内部统治:奥匈帝国瓦解;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意大利倒戈,美、日、中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特别提醒] 决定国际性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交战国双方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对于持久战争,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一方往往会占据主动权。当然军事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战争的主要战线。双方深陷战争泥潭,元气大伤。
(2)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史料 为了在新的战争中战胜法国及其盟国,德军总参谋长①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战争爆发前,②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此计划充满信心,他向整装待发的德国士兵说道:“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新编世界近代史》
①施里芬是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资产阶级军事家。一战前,经多年酝酿制定了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完整计划。
②表明德皇威廉二世没有看到“施里芬计划”的缺陷。
(1)“施里芬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缺陷?
提示 指导思想: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各个击破,速战速决。缺陷:具有一厢情愿的主观色彩,低估了对手,特别是低估了俄军的行动力及战斗力,幻想英国不会参战。
(2)法俄针对“施里芬计划”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提示 法俄相约同时对德国展开行动,迫使德国两线分兵作战。
(3)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是哪一次战役?之后战事呈何特点?
提示 马恩河战役。这次战役之后,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同盟国与协约国在实力对比上,谁也没有压倒对方的绝对实力且交战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持久延续。
②客观原因:科技使武器、战争升级;当时的战场分布。
③主观原因
a.德国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遇到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国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
b.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尤其是由于其计划受挫,大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2)影响
①这一变化使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落空,打乱了德军的作战计划,使其越来越处于被动局面。
②英法军队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适于持久战和阵地战,这便于协约国军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总之,当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出现了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局面之后,交战双方的主被动关系发生了变化,推动了战争形势的发展,这为协约国一方战胜同盟国奠定了基础。
对美国参战的认识
史料一 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①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
——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史料二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②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①充分表明了美国在美化其参战的目的。
②表明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紧密。
(1)史料一中美国总统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其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 目的: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世界各民族的解放和大小各国的利益。根本目的: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2)史料二体现出美国参战的原因又是什么?根据所学,指出美国参战的其他原因。
提示 原因:如果协约国战败,则会使美国的经济利益受损,美国的借款主要在协约国,双方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其他原因:美国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德单独议和,退出战争。
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美国与西欧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意看到德国取得世界霸权。在战争中,英法受到极大地削弱,而德国暴露出巨大的野心,这一切使美国认识到德国比英国更可怕,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②美国与协约国有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一战中美国向协约国输出大量军火和物资,协约国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方,为了保证巨额贷款能够收回,美国必须参战打败德国。
③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不利于协约国集团,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④1917年,战争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和在战后谋求对世界的领导权,美国必须参战。
(2)影响
①影响了其他中立国家,在美国宣布参战以后,中国、巴西等国也先后对同盟国宣战,协约国集团增至27国,形成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②在军事上,美国海军的参战,是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派出200万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军事实力。
③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军用物资不断运往欧洲战场,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的贷款,从物质上为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线与三个阶段
1.战线
2.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战争的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状态。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1916年,战争的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德奥物资供应、兵员补给非常紧张,协约国在物资、兵员补给方面占据优势,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实力大大增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优势的逐步丧失
1.战争主动权转移:德、奥等国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发动了世界大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由于长途行军作战、初期作战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逐步转到协约国一方。
2.作战计划落空:德国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但由于没有估计到协约国的力量强大等因素,致使计划落空。
3.力量对比变化: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并无多大悬殊,但是后来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阵营实力逐步壮大,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阅读与思考(教材P12-P13)
阅读这些作品,谈一谈你的感受,并用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表达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提示 这些材料的主题是描述战争的恐怖及其带来的灾难,表明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材料一欧文的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惨和残酷。材料二描述了战场上人性的各种状态。材料三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和人性的摧残。创作略。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13)
概括指出威尔逊在演说中是怎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定性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提示 (1)威尔逊认为一战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的战争。
(2)不完全同意。实质上,除了塞尔维亚等几个小国是为抵抗侵略而参战外,一战在整体上来看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
三、自我测评(教材P13)
1.编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表,掌握大战的基本进程。
提示
1914年 8月一战爆发。重心:西线:马恩河战役,速决战——堑壕战
1915年 重心:东线: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16年 重心:西线: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海上:日德兰海战,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1917年 美、中参战,俄因国内革命退出
1918年 协约国集团总反攻,保、土、奥匈投降;德因国内革命投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提示 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国内矛盾的尖锐;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