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怎样概括、分析故事情节》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怎样概括、分析故事情节》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9 21:5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阅读理解常见问题剖析
第八章 怎样概括、分析文章的情节
初中语文中考专区二轮专题现代文阅读
新知导入
什么是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环境。它起着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作用。情节是人物性格、生活发展变化及社会生活的历史。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新知导入
情节作用举例说明
文章中的一些典型情节对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重要作用。如《太空一日》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自己在飞船上没有看到长城的情节,表现了我国宇航员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例如《西游记》中通过“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以及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磨难等情节描写,生动地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形象;再如《三国演义》中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系列情节的描绘,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形象,而且也艺术地描绘了三国时的社会生活。
新知讲解
考点分析
概括、分析文章的情节是中考的常考点,如2019河南中考、2019天津中考、2019重庆中考A卷、2019江西中考等均考查了这一知识点。
“概括、分析文章的情节”类试题在中考试卷中主要的设问
1、概括情节类:
(1)阅读全文,补充故事情节。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新知讲解
考点分析
(3)文中记叙了哪几件事?请抓住关键要素分别加以概括。
2、分析情节类
(1)文章叙写某一情节,有何作用?
(2)文章对某一情节的描写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3)某一情节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新知讲解
复习概括内容的一般方法
1、段意合并法。
2、要素合并法。例如事件的概括可以: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3、问题概括法:把作者要说明的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例如《伟大的友谊》,五W追问。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模式
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答案。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新知讲解
1、概括文章情节的步骤(可与概括内容的解题思路相比较)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锁定答题区域,用摘抄、整合和归纳法筛选答案。
(1)摘抄法:根据题干提示锁定答案位置,摘抄原句即可。
(2)整合法:将文中关键语句、中心词抄录整合。需要说明的是,“整合”不是词语、句子等的简单相加,而是把握本质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括共同点。(找共同的本质属性,找共同概念的上级,找共同的系统)。
(3)归纳法:对文章内容分析整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新知讲解
第三步:抓住暗示信息,力争要点全面。要想将“点”答全,必须抓住题目中的暗示信息。
第四步:根据要求整合答案,列序号分点作答,要力求规范。
你能回忆起概括的原理吗?例如为什么《水浒传》能用“官逼民反”四个字概括?
基本格式:什么人+什么样的环境+做了什么
新知讲解
分析情节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一、分析情节对刻画人物起的作用。情节是人物生活的场景。人物在这个场景中的所有表现,都表现着这个人物的性格。
二、分析此情节对文章前后情节的影响。例如照应了前文;为下文作辅垫;印证了前文中某某观点;这是故事的开端,交待了矛盾的双方……
三、分析情节对环境描写的作用。例如交代了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渲染了气氛……
四、分析情节对表达主旨、情感的作用。
总结:情节作用体现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情态的作用上。
新知讲解
一般情节作用分析
第一步,找到该情节。
第二步,概括该情节的内容。即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第三步:用“法事人情主”或小说三要素和主旨,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得出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具体作答。
例如《社戏》一文中,“偷豆”情节能否删去?
答案:不能删去。因为这一情节对刻画双喜、阿发等小朋友的无私、好客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文六一送豆的情节作了辅垫,也突出了自由快乐的主题。
新知讲解
补充或续写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一、准确全面把握原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旨。一般说来,原作品中的人物的基本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社会背景不变或者有合情合理的改变,要表达的主旨要与原文协调一致。
二、再根据人物的基本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要表达的主旨,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情节。
三、写好情节之后,再三读几遍,检测情节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背离了原作品。
新知讲解
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续集
游行大典好不容易结束了,皇帝与他的内臣们都回到了皇宫。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的叫声老在皇帝的耳朵边嗡嗡作响。皇帝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把内臣们召进议事殿。
内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尽无言语,站在大堂之下,提心吊胆。
皇帝发问了:“诸位大臣认为今天的游行大典如何呀?”
内臣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极了,好极了!”谁敢说一个“不”字呢?
“那么,我的新衣服漂亮吗?”
“漂亮极了,华丽极了,精致极了,真是太美了,真是美极了,真是天下无双——”内臣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溢美之词。
“你们有没有听到其它的说法呀?”皇帝试探地问。
“没有听到,确实没有听到,绝对没有听到!”内臣们一个振振有词,有的还拍胸脯,表示以人头担保。
“我怎么听到有一个小孩叫了声……”
“那是一个傻孩子!”还没等皇帝说完,那位诚实的老大臣就抢先说。
“对,对,对,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傻孩子!”内臣们七嘴八舌地附合着。
皇帝的疑云在内臣们的花言巧语中释去了一半,但那个小孩的叫声,以及全城老百姓的声音还是深深地刺痛着他。他半天都没有说话。
另一个诚实的大臣立马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于是趋前一步说:“皇上,这件新衣太神奇了,今天的游行大典也太
新知讲解
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续集
成功了。但陛下,再好的衣服我们也只穿一次。我们再向全国搜集好的丝绸布料,再请最好的织工来做新衣,到那时再举行一次游行展览,陛下以为如何?”
“好,太好了,让陛下更加光彩照人。”内臣们纷纷附合。
看到大臣们兴高采烈的样子,皇帝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地了。他开怀在笑了,站起来说:“好,太好了,好极了,就这样办。”
那两个骗子不但没罚,而且记了头等功一次,并得了许多的奖赏。
于是皇帝和大臣们又开始忙碌着准备新一轮新衣游行展览。
评语:续集中人物的基本性格符合原作,例如皇帝爱新衣的癖好,愚蠢、自欺欺人的性格;大臣极尽谄媚、虚伪的性格等。人物关系也沿用原作中的君臣关系,欺骗与被欺骗的关系。时代背景也是原作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也合情合理,继续维持虚荣,继续准备新一轮新衣游行展览。
品味技巧,体会情节设置的艺术
范围 情节设置方式 作用
全文 设置悬念,一波三折式 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可读性,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开关 倒叙式 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叙述的生动性。
上下文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上下文 插叙 使所写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使主题鲜明,使行文起伏多变。
范围 情节设置方式 作用
结尾 留白式 引发读者思考,耐人寻味
结尾 补叙式 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人物和事件
结尾 出人意料式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能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开头和结尾 首尾呼应式 使结构紧密、完整
部分情节 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凸现人物性格等。

链接幻灯片 30
课堂练习
(2019·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共16分)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着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长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往下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先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接着将一根比毛线针粗细的钢针穿过,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
课堂练习
均衡而标长的髻子;然后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并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插上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的梳头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理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做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课堂练习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与母亲天天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由于心脏功能衰退,不得不进行外科手术。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可是,母亲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个大无畏的妇人了。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爱的慈祥与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为我沐浴的。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
课堂练习
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儿。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题目一: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答题时,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个方面的事情”这一关键信息及“从母亲的角度”这一关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将文本内容初步分层,看具体讲了与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最后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可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进行归纳,分条整理出来。注意:概括时主语一致且都是“母亲”;概括时需要删减次要的情节,避免答案过长,不够简洁。要根据概念的层级性、系统性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进行合并相同项、归并共同上级概念等。
课堂练习
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
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
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注:意思对即可。一方面1分,共4分。
题一答案:
课堂练习
题目二: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场景描写是属于环境描写的一部分。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其次明确描写对象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体会意境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第三,根据“主人情环围”或“法事情人主”,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四,明确作者写作意图。第五作答。
其实这一题也可看作是考察对某一情节的作用。也可用“情节对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的作用”来分析。
课堂练习
题二答案:
①突出了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
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
③与母亲后来头发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
④为写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作辅垫。
注: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课堂练习
题目三: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嘘,轻一点儿。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课堂练习
题三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1、判断修辞手法或找出词语。
2、明确描写对象 3、明确写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4、从“法事情人”等解度体会其作用。这里主要是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感情。
课堂练习
题三参考答案:
“词语运用”示例:“轻轻柔柔”运用叠词,强调了“我”为母亲梳理头发时的小心翼翼,表现了“我”照料母亲时的细心。(典型词语1分,分析3分,共4分)
“修辞手法”示例:“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不愿 打扰母亲的心理,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呵护关爱。(相关语句1分,修辞手法1分,分析2分,共4分)
课堂练习
题目四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抒写家庭亲情,有人认为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内容加以探究。(4分)
解析:此题是考察对文章主旨的判断。
判断文章的主旨,是根据文章的人物、情节、环境来判断。
理论依据就是中心统领材料,材料体现中心。
有些文章的主旨可以多种理解,只要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本题两种观点都可以成立。但要从课文中找出根据加以说明。
课堂练习
题目四参考答案
示例1:赞同“抒写亲情”的看法。“选购食物”“洗晒球鞋”“削铅笔”等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为手术后的母亲洗澡、梳头等事情,表现了女儿对母亲的孝心。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示例2:赞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的看法。母亲头发从“乌黑浓密”到“花白而稀薄”,母亲从以前的“大无畏”到手术后的“十分软弱”,“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等内容,都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爱怜、对母亲衰老的无奈。文章表露出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注。
课堂总结
复习概括文章内容的解题方法
段意合并法
要素相加法
问题概括法
标题追溯法
内容借助法
什么人+干什么+怎么干

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角度
小说三要素
主旨
人物、情节、环境

概括情节的步骤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锁定答题区域,用摘抄、整合、归纳法筛选答案。
抓住暗示信息,力求要点全面。
根据要求整合答案

补全或续写故事情节
把握原文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
合情合理进行联想和想象,创设情节。
写成后多读,进行检验修改。

品味作品设置技巧

链接
复习概括文章内容的解题方法
段意合并法
要素相加法
问题概括法
标题追溯法
内容借助法
什么人+干什么+怎么干

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角度
小说三要素
主旨
人物、情节、环境

概括情节的步骤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锁定答题区域,用摘抄、整合、归纳法筛选答案。
抓住暗示信息,力求要点全面。
根据要求整合答案

补全或续写故事情节
把握原文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
合情合理进行联想和想象,创设情节。
写成后多读,进行检验修改。

品味作品设置技巧

链接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选择一本你读过的经典名著,多阅读几遍,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