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通过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出示《石灰吟》,齐读。
2.吟的意思谁知道?(古时候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吟诵的意思)
3.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出示《游子吟》。指背《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吟诵了母爱的伟大。所以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石灰。那作者吟诵石灰的什么呢?
二、?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读。
3.检读 。相机理解焚,范写焚。
4.读出节奏,指读,齐读《石灰吟》)
三、读懂诗意,感悟画面
过渡:同学们,于谦认为石灰全不怕。全不怕,什么意思?石灰不怕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诗,去体会体会。(理解与画面结合在一起)
1.不怕千锤万击:什么是千锤万击?
(锤,敲打。击,撞击。“千锤万击”,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表示撞击的次数多。“千”和“万”是虚词)
像这样成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辛万苦。
读着“千锤万击”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ppt,石灰的原料就藏在这样的深山里,要变成石灰首先就要经过千万次不断地锤击敲打,但他浑然不怕,你来读读这个画面(指读)。
你还读出他不怕什么?
2.不怕烈火焚烧: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ppt:1000度的超高温度,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过渡:是呀,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3.(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你知道若等闲是什么意思?把它看成是平平常常的小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一首诗来理解他的意思。出示诗句,理解词意。
4.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是那么的从容自若,他压根就不在乎这这痛苦。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指读。评价。齐读)
5.不怕粉骨碎身:出示PPT,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指读1-2名学生)
6.出示ppt,这就是石灰的一生,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全不怕。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
(指读,齐读)
7.石灰什么危险与磨难都不怕。那它怕什么?——怕的是没有清白留在人间。(理解清白)清白就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原来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还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
8.出示整首诗,刚刚我们读到了一幅一幅的画面,现在你能完整的连起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吗?(同桌两人相互之间说一说)
9.同学们,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画面的想像,你认识了怎样的石灰?(坚韧不拔,坚强不息,视死如归,不畏艰险,有着崇高的理想)这些精神其实都是石灰留在人间的清白。
10.教师总结: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教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生起。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石灰的敬佩之情,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自由读,指读,齐读)
9.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就得这样反复地诵读。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清白(板书:清白)
四、读出思想
过渡:留下清白仅仅只是石灰的意愿和理想吗?
1.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评价他。
(两袖清风,清廉爱民,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2.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于谦和石灰的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呢?
(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不怕磨难,都百折不挠,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
3.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是在写他自己)。
4.是呀,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伟大人格的印证,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古诗中这种写法就被称为托物言志。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志向。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你知道哪些?——《青松》《竹石》。
过渡:是啊,诗人总是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于谦就是借助了石灰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险等的志向。
5.(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一心为国,却仍受到恶势力的压迫,被押赴刑场。
(1)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写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女生读)“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此刻,于谦很坦然。他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男生读)
(3)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齐读))
(4)历史终将过去,但于谦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清白品格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让我们把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背诵古诗。
6.会背,也要会写。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附:
于谦生平资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发愤苦读,以文天祥作为自己的榜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步入仕途后,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公元1423年,刚刚上任不久的于谦被派往西南视察军队,安抚少数民族。于谦一到那里,微服私访,查实官兵滥杀无辜,并冒充匪徒、向朝廷邀功请赏的罪行。他立即向朝廷上奏,促使朝廷下令严禁滥杀无辜,被尊称为“于青天”。
他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显示出为民除害的决心。于谦巡抚山西、河南在任19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他奏请朝廷减免灾区农民拖欠的租税;在各地设置“平准仓”、“惠民药局”,平抑粮价,救济贫苦;大力兴修水利,连年整修加固黄河堤坝;设法安置流民,开垦荒地,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忠心爱戴,百姓称他为“于龙图”。
他做事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一心为民,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给达官贵人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
1449年,瓦剌开始大举进犯,俘虏了明英宗。大部分官员束手无策,有人竟建议迁都南京。于谦立即严词斥责,拥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主持军务,亲自督战击败了敌军,迫使敌军无条件送还英宗。这标志着明朝抗击瓦剌的战争胜利结束。于谦在抗击瓦剌、拯救国家危亡的斗争中,建立了莫大的功勋,成为明代的民族英雄。
1457年,发生“夺门之变”,一直嫉恨于谦的石亨和徐有贞拥立英宗复位,污蔑于谦图谋叛逆,将他斩首。抄查于谦私宅时,却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和谋逆的罪证也没有查出来,于谦的住处仅遮风雨,除了书籍外,家无余资。于谦被害后,百姓痛心疾首,京郊妇孺无不洒泪悲泣,齐声为他呼冤。
1465年,朝廷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