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 2019 -200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地 理 2020.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稀土是促进芯片、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关键金属原料。 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 2018 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这一年我国稀土产量和稀土冶炼分离量分别占世界 62 和 86 。完成 1-2 题。
1.稀土属于
①矿产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可再生资源 ④非可再生资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从出口大国到同时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和进口国,说明我国近年来
A.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不断上升 B.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C.进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阶段 D.重视发展稀土的加工技术
下图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完成 3-4 题。
3.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依次对应图中 曲线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4.③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南半球明显大于北半球,主要原因是
A.阴雨天的日数比较多 B.全年日照时数比较长
C.冰雪覆盖面积比较广 D.下垫面上植被比较少
雨崩村位于滇西北的云岭乡,海拔 3100 多米,境内基本无公路,仅有一条驿道与外界相通。目前雨崩已经成为徒步者的天堂,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冬之际,但不建议露营。完成 5-6 题。
5.导致雨崩村难以修建公路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地质
6.不建议徒步者在雨崩村露营的天气原因主要是
A.昼夜温差大 B.大风频繁 C.暴雨多发 D.日照强烈
我国某地区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 10-15 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图 1),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图 2 为 4 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完成 7-8 题。
7.这一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炎热地区 D.高寒地区
8.从水循环的环节看,砂石覆盖层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蒸发、增加下渗 B.增加蒸发、减少下渗
C.减少蒸发、减少下渗 D.增加蒸发、增加下渗
地处赤道的肯尼亚山是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死火山,下图为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 9-10 题。
9.肯尼亚山东南坡降水明显异于西北坡,起决定作用的大气环流是
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信风 D.东北信风
10.以森林景观为主的区域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该区域内主要自然植被为常绿林,洪涝带来 的危害程度往往乙地区比甲地区轻。完成 11-12 题。
11. a、b 两地之间地势特点与河流流向是
A.地势起伏和缓,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B.地势起伏明显,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C.地势起伏和缓,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D.地势起伏明显,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12.乙地区洪灾程度偏轻的最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较好 B.地势相对较高,洪水不易淹没
C.河面比较开阔,泄洪能力较强 D.甲乙间有大湖,调蓄作用明显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河流横截面及其两侧地质剖面示意图,两侧坡地均森林茂密,但景观 差异显著。完成 13-14 题。
13.造成该河谷南北两坡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岩性 D.蒸发
14.该区域
A.砂岩形成前持续发生沉积作用 B.侵蚀面伴随地壳抬升过程形成
C.砂岩形成后持续发生沉积作用 D.侵蚀面在流水侵蚀过程中消失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 2019 年 12 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 15-16 题。
15.影响 M 地近期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气旋 C.暖锋 D.台风
16.未来几天,图示区域天气特征描述最可能的是
A.北太平洋风平浪静 B.江淮地区阴雨绵绵
C.华北地区秋高气爽 D.南海地区狂风暴雨
色度指标用 L'、a'、b'三个参量描述。L*代表亮度,变化于黑(0)与白(100)之间;a'代表红度,变化于绿红之间;b'代表黄度,变化于蓝黄之间。沉积物中的 a'和 b'与铁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下图为我国毛乌素沙漠某土层剖面及其色度分布图。完成 17-18 题。
17.直接影响该土层中 L'值大小的因素是
A.气候 B.植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18.对图示四个阶段当地气候变化的描述,合理的是
A.阶段Ⅰ:风力减弱,沉积为主 B.阶段Ⅱ:降水增多,植被发育
C.阶段Ⅲ:气候温暖,降水减弱 D.阶段Ⅳ:趋于干冷,人类活动影响弱
某地理学习小组运用观察和测量法记录学校旗杆影子的日变化情况。旗杆直立于 O 点, 旗杆高度为 H,经观测记录,得到如图所示杆影信息,A、B 为该日不同时刻旗杆影子顶端位置,OA 长度为 H。完成 19-20 题。
19.该地不可能位于
A.极圈之内 B.北半球
C.回归线之间 D.南半球
20.该日日落时太阳的方位最可能位于
A.西北或正北 B.正西或西北
C.正西或西南 D.正北或正西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2 小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40 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由海变成了湖,随着气候不断变干,湖泊逐渐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在盆地东南部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 沙凝结形成一道长约 2 公里左右,宽约 70 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之为贝壳梁。
材料二: 在柴达木盆地海拔 2600 米到 3000 米的沙漠或盐碱地地带,比较适合黑枸杞的生长,其果实颗粒大、肉厚饱满、味道甘甜,天然花青素含量高,品质优良,但恶劣的自然 环境,黑枸杞的产量稀少,甚至不及冬虫夏草的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 图 1 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图 2 为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示意图。图 3 为柴达木盆地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图 4 为贝壳梁景观图。
(1)分析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4 分)
(2)分析柴达木盆地众多湖泊盐沼的补给水源。(6 分)
(3)从气候角度,指出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枸杞产量低、品质高的原因。(4 分)
(4)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6 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区域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热带干燥常绿林属于热带雨林中 乔木相对矮小的一类。
材料二:图示区域主体属于德干高原,东边以东高止山脉相连,西边与西高止山脉相接。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每年 7、8 月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带的洪涝程度尤为严重。
(1)从自然植被分布角度,比较说明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特点的主要差异。(6 分)
(2)从外力作用影响角度,对该区域东部海岸线比较弯曲做出合理解释。(4 分)
(3)与东部相比,每年 6-8 月图示区域西部沿海洪涝程度尤为严重,分析原因。(6 分)
(4)简析 A 区域形成热带干燥常绿植被的主要自然条件。(4 分)
1
台州市 2019 -200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地 理 2020.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稀土是促进芯片、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关键金属原料。 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 2018 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这一年我国稀土产量和稀土冶炼分离量分别占世界 62 和 86 。完成 1-2 题。
1.稀土属于
①矿产资源 ②土地资源 ③可再生资源 ④非可再生资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从出口大国到同时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和进口国,说明我国近年来
A.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不断上升 B.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C.进入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阶段 D.重视发展稀土的加工技术
【答案】1.B?? 2.D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稀土资讯为载体,考查自然资源分类及基本属性、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稀土不是土,是“是促进芯片、集成电路、飞机发动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的关键金属原料”,核心关键词是“金属”。故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稀土属于矿产资源,按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答案选B。
第2题,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2018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进口国。这里没有体现“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不断上升”信息,同时也没有看出“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性减小”,但2018年我国稀土产量和稀土冶炼分离量分别占世界62%和86%,告知了我们加工能力超过本国产量,意味着近年来我国重视发展稀土的加工技术。答案选D。
下图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完成 3-4 题。
3.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依次对应图中 曲线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4.③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南半球明显大于北半球,主要原因是
A.阴雨天的日数比较多 B.全年日照时数比较长
C.冰雪覆盖面积比较广 D.下垫面上植被比较少
【答案】3.D 4.C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及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的理解程度。
【解析】
第3题,图示信息表示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差异。①曲线在中低纬度数值明显高于另外两条曲线,呈现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规律,且南极附近的数值低于北极附近,故判断①曲线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③曲线整体数值偏低,且在两极附近明显增高,同时南极附近明显大于北极附近,结合冰雪表面的反射率可判断③曲线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②曲线整体变化差异较小,且在南北纬30°附近均出现较低值,可判断其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答案选D。
第4题,“③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南半球明显大于北半球”这一题干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该曲线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进一步印证了第3题的答案。同时,结合两极地区均属于极地高气压控制下的区域,以冷干为主要特征,全年日照时数相近,其中南极大陆上冰雪覆盖面积大,北极附近为广阔的海洋,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低。答案选C。
雨崩村位于滇西北的云岭乡,海拔 3100 多米,境内基本无公路,仅有一条驿道与外界相通。目前雨崩已经成为徒步者的天堂,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冬之际,但不建议露营。完成 5-6 题。
5.导致雨崩村难以修建公路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地质
6.不建议徒步者在雨崩村露营的天气原因主要是
A.昼夜温差大 B.大风频繁 C.暴雨多发 D.日照强烈
【答案】5.B 6.A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位于滇西北云岭乡雨崩村的相关信息为载体,考查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及地形对天气特征的影响。
【解析】
第5题,材料指出雨崩村位于滇西北的云岭乡,海拔3100多米,境内基本无公路,仅有一条驿道与外界相通,目前雨崩已经成为徒步者的天堂。结合位置、海拔和无公路的主要信息,可以判断制约该村难以修建公路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本题的干扰点是“雨崩”(藏语的意思是“经书”)。答案选B。
第6题,海拔3100多米,徒步者的天堂,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冬之际,但不建议露营。从这些信息链中可以排除暴雨多发和日照强烈,而大风频繁不适宜徒步行走,故高海拔山区的昼夜温差大,叠加秋冬季节的时间范围,预示着晚上的温度可能会很低,不适宜游客露营。答案选A。
我国某地区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 10-15 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图 1),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图 2 为 4 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完成 7-8 题。
7.这一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干旱地区 B.湿润地区 C.炎热地区 D.高寒地区
8.从水循环的环节看,砂石覆盖层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蒸发、增加下渗 B.增加蒸发、减少下渗
C.减少蒸发、减少下渗 D.增加蒸发、增加下渗
【答案】7.A 8.A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砂田景观图和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位载体,考查对我国主要区域特征、水循环主要环节等知识点的理解。
【解析】
第7题,对比该区域在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差异,结合景观图,可知该区域地表以下0-10cm范围内裸田含水量尤为稀少,故该区域地处干旱地区。答案选A。
第8题,在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示意图中,发现地表以下10-40cm范围内,砂田的含水量均高于裸田,其中10-20cm范围内砂田的含水量明显高于裸田。砂石的作用一是阻隔土壤直接暴露于阳光和水分蒸发流失,二是阻碍地表径流从而增加下渗。所以,从水循环的蒸发和下渗环节看,砂石覆盖层的主要作用减少蒸发、增加下渗。答案选A。
地处赤道的肯尼亚山是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死火山,下图为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 9-10 题。
9.肯尼亚山东南坡降水明显异于西北坡,起决定作用的大气环流是
A.西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东南信风 D.东北信风
10.以森林景观为主的区域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C 10.C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及分布特征。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肯尼亚山地处赤道,位于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肪,可判断该山位于非洲东部,同时结合“东南坡降水明显异于西北坡”题干信息并在图中捕捉到“东南坡年均降水量大约2000mm,明显高于西北坡”的信息,可判断该地位于某一风带的迎风坡,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知识点可得出该风带为东南信风带。答案选C。
第10题,结合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图中降水量和蒸发量两条曲线图,以森林景观为主的区域应该是年均降水量大于年均可能蒸发量,图中四地,①④两地的年均降水量小于年均可能蒸发量,②③两地的年均降水量大于年均可能蒸发量。答案选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该区域内主要自然植被为常绿林,洪涝带来 的危害程度往往乙地区比甲地区轻。完成 11-12 题。
11. a、b 两地之间地势特点与河流流向是
A.地势起伏和缓,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B.地势起伏明显,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C.地势起伏和缓,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D.地势起伏明显,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12.乙地区洪灾程度偏轻的最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较好 B.地势相对较高,洪水不易淹没
C.河面比较开阔,泄洪能力较强 D.甲乙间有大湖,调蓄作用明显
【答案】11.C 12.D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势特点、河流流向、影响洪灾程度大小的原因。
【解析】
第11题,根据“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这一地壳厚度变化规律,莫霍面的等深线变化趋势可认同于当地等高线变化趋势,判断图示河流流经区域整体西高东低,故图示区域河流自西向东流,那么,a、b两地之间地势特点与河流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且a、b两地之间的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稀疏,说明其地势特点相对和缓。答案选C。
第12题,根据比例尺信息,该区域大约东西宽350km,南北长为380km。且“该区域内主要自然植被为常绿林”,故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图示区域东南部整体莫霍面的等深线数值偏小,结合河流流经区域的等深线数值偏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存在一个面积较大的低洼地或者湖泊水域(实际上是鄱阳湖),可有效对乙地调洪,与甲地区相比,可明显减轻乙地区的洪涝危害程度。答案选D。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河流横截面及其两侧地质剖面示意图,两侧坡地均森林茂密,但景观 差异显著。完成 13-14 题。
13.造成该河谷南北两坡植被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岩性 D.蒸发
14.该区域
A.砂岩形成前持续发生沉积作用 B.侵蚀面伴随地壳抬升过程形成
C.砂岩形成后持续发生沉积作用 D.侵蚀面在流水侵蚀过程中消失
【答案】13.C 14.B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华北某河流横截面及其两侧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解析】
第13题,图示区域南北跨度在12km范围内,河流两侧坡地均森林茂密,但景观差异显著。而南侧坡地花岗岩广布、北侧坡地石灰岩广布。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是基岩风化壳带来的岩性差异造成的小尺度地域分异。答案选C。
第14题,该区域砂岩形成前有侵蚀面存在,故不可能“持续发生沉积作用”,A错;砂岩形成后,发现砂岩又被侵蚀,也不可能“持续发生沉积作用”,C错;侵蚀面在流水侵蚀过程中,在图示区域内仅仅消失中间部分,而南北两侧的侵蚀面依旧存在于砂岩之下,D错;区域岩层下沉,沉积作用为主,区域岩层抬升,侵蚀作用明显。图中侵蚀面伴随地壳抬升过程形成。答案选B。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 2019 年 12 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 15-16 题。
15.影响 M 地近期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气旋 C.暖锋 D.台风
16.未来几天,图示区域天气特征描述最可能的是
A.北太平洋风平浪静 B.江淮地区阴雨绵绵 C.华北地区秋高气爽 D.南海地区狂风暴雨
【答案】15.A 16.D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世界某区域2019年12月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位载体,考查天气系统和天气特征。
【解析】
第15题,根据经纬网,图示区域地处北半球,西太平洋海域和亚洲东部区域一带。图示时刻M地位于低压槽的西侧附近,当前位于冷锋的锋后,近期极有可能因冷锋过境导致相应的天气变化。答案选A。
第16题,未来几天,图示区域内:北太平洋西部等压线密集,不可能风平浪静;江淮地区等压线相对稀疏,且没有锋面系统和气旋的影响,不大可能阴雨绵绵;华北地区进入12月份,开始进入寒冬腊月,不再是秋高气爽;南海地区受图示台风的影响,容易出现狂风暴雨的天气。答案选D。
色度指标用 L'、a'、b'三个参量描述。L*代表亮度,变化于黑(0)与白(100)之间;a'代表红度,变化于绿红之间;b'代表黄度,变化于蓝黄之间。沉积物中的 a'和 b'与铁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下图为我国毛乌素沙漠某土层剖面及其色度分布图。完成 17-18 题。
17.直接影响该土层中 L'值大小的因素是
A.气候 B.植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18.对图示四个阶段当地气候变化的描述,合理的是
A.阶段Ⅰ:风力减弱,沉积为主 B.阶段Ⅱ:降水增多,植被发育
C.阶段Ⅲ:气候温暖,降水减弱 D.阶段Ⅳ:趋于干冷,人类活动影响弱
【答案】17.B 18.B
【命题意图】本题组以我国毛乌素沙漠某土层剖面及其色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解析】
第17题,根据材料,可知毛乌素沙漠某土层剖面及其色度指标用L'、a'、b'三个参量变化曾正相关,代表亮度的L'变化于黑(0)与白(100)之间,数值越小,越黑,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含量越低,意味着土壤中有机质增多。这说明直接影响该土层中L'值大小的因素是有机质。答案选B。
第18题,阶段 1:风沙环境为主,a'和 b'达到该剖面最大,因此,可判断该时期风力较大,L'达到最大,说明此时植被稀少,降水量较少,细粒物质较少。
阶段 2:风沙活动减弱,局部区域发育古土壤。L'、a'和 b'均较小,且较同剖面上一时期数值减小,这共同反映了该时期植被发育、降水增多、风力减弱。
阶段 3:气候以暖湿为主,古土壤发育较多,风沙活动弱。古土壤层的 L'、a'和 b'均为各剖面最小值,这说明该时期风力较小,植被较为茂盛,表明降水较多。因此该时期整体为湿润温暖环境。
阶段 4:气候趋于干冷,有暖湿波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沉积物不仅反映气候变化,也可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选B。
某地理学习小组运用观察和测量法记录学校旗杆影子的日变化情况。旗杆直立于 O 点, 旗杆高度为 H,经观测记录,得到如图所示杆影信息,A、B 为该日不同时刻旗杆影子顶端位置,OA 长度为 H。完成 19-20 题。
19.该地不可能位于
A.极圈之内 B.北半球
C.回归线之间 D.南半球
20.该日日落时太阳的方位最可能位于
A.西北或正北 B.正西或西北
C.正西或西南 D.正北或正西
【答案】19.D 20.A
【命题意图】本题以某地理学习小组运用观察和测量法记录学校旗杆影子的日变化情况为载体,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和日落方位。
【解析】
第19题,旗杆直立于O点,旗杆高度为H,OA长度为H,得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图示正午杆影朝向正北,推断当地纬度在21.5°N—68.5°N。根据图示正西日影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于是范围在45°N至68.5°N之间。答案选C、D。
第20题,在上题的基础上,关键是当OB影子朝正西且长度介于H和2H之间,说明这一时刻为地方时6时且太阳在正东方向,太阳高度低于45°且不等于0°。根据图示杆影信息,说明当地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地位于45°N至68.5°N之间,有昼夜交替的区域内则日落点在西北,恰好极昼的区域则日落和日出点均在正北。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2 小题, 每小题 20 分, 共 40 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由海变成了湖,随着气候不断变干,湖泊逐渐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在盆地东南部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 沙凝结形成一道长约 2 公里左右,宽约 70 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之为贝壳梁。
材料二: 在柴达木盆地海拔 2600 米到 3000 米的沙漠或盐碱地地带,比较适合黑枸杞的生长,其果实颗粒大、肉厚饱满、味道甘甜,天然花青素含量高,品质优良,但恶劣的自然 环境,黑枸杞的产量稀少,甚至不及冬虫夏草的二十分之一。
材料三: 图 1 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图 2 为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示意图。图 3 为柴达木盆地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图 4 为贝壳梁景观图。
(1)分析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4 分)
(2)分析柴达木盆地众多湖泊盐沼的补给水源。(6 分)
(3)从气候角度,指出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枸杞产量低、品质高的原因。(4 分)
(4)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6 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为情境,结合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示意图、柴达木盆地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贝壳梁景观图等图文信息,考查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盆地众多湖泊盐沼的补给水源、野生黑枸杞现象、贝壳梁的形成过程等问题。
【答案】
(1)受高原夏季风影响,降水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减少;(2分)东部地形起伏较大,年降水量空间变化较大。(2分)
(2)四周高大山脉环绕,冰雪融水较丰富;(2分)高原夏季风带来降水,有一定的地表径流补给;(2分)盆地利于地下水汇集,低洼处形成涌泉。(2分)
(3)产量低: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降水稀少,水源缺少;多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
品质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低,病虫害少。(产量低与品质高各2分。答对1点给1分)
(4)地壳抬升,柴达木地区由海变成湖;(2分)气候变干,湖泊缩小,盐度上升,贝壳向低洼聚集并死亡;(2分)湖床干涸,长期的风力作用侵蚀周边的盐碱泥沙,贝壳梁出现。(2分)
【解析】(1)本小题要求分析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作答时,既需答出分布特征,又要分析空间分布的成因。从高原季风环流示意图看,夏季风主要从东吹向西,因此,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整体上从东向西递减。从局部空间分布上看,东部地形起伏较大,受地形抬升,降水相对较多,图上东部年降水量线表现为较密集,说明东部地区年降水水平变化相对较大。
(2)柴达木盆地众多湖泊盐沼的补给水源从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三个方面结合图示信息予以作答。高原夏季风带来降水,有一定的地表径流补给;盆地周围都是高大山脉,可终年积雪,冰雪融水较多;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地形,利于地下水的汇集。
(3)紧扣题目,从气候角度,即从光、热、风、水等要素及其相关的自然灾害,对柴达木盆地野生黑枸杞产量低、品质高的原因提取有用信息。
(4)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柴达木盆地在经历海→湖→荒漠过程中,在贝壳聚集和贝壳梁出现中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予以推测分析。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区域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热带干燥常绿林属于热带雨林中 乔木相对矮小的一类。
材料二:图示区域主体属于德干高原,东边以东高止山脉相连,西边与西高止山脉相接。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每年 7、8 月西部山麓和平原地带的洪涝程度尤为严重。
(1)从自然植被分布角度,比较说明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特点的主要差异。(6 分)
(2)从外力作用影响角度,对该区域东部海岸线比较弯曲做出合理解释。(4 分)
(3)与东部相比,每年 6-8 月图示区域西部沿海洪涝程度尤为严重,分析原因。(6 分)
(4)简析 A 区域形成热带干燥常绿植被的主要自然条件。(4 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印度半岛某区域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为情境,结合德干高原等图文信息,考查在比较中分析或卓明山脉特点的主要差异、海岸线弯曲、洪涝程度严重、某特定植被形成的条件。
【答案】
(1)西高止山脉自然植被类型丰富,(1分)说明该山脉相对高度较大,(1分)植被带南北狭长,(1分)说明该山脉地形陡峻;(1分)东高止山脉自然植被类型单一,(1分)说明该山脉相对高度较小。(1分)
(2)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作用显著,促使海岸线东移;(2分)局部区域海浪(差异)侵蚀明显,导致海岸线西移。(2分)
(3)6-8月期间盛行西南季风,受西高止山脉的抬升作用,降水强度大;(2分)西高止山脉西坡比较陡峻,上游来水速度快;(2分)沿海区域平原狭小,受海浪顶托,排水不畅。(2分)
(4)纬度低,热量条件好;(1分)雨季,处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地区;(1分)旱季,A区域东北方有半岛阻隔水汽;(1分)北印度洋暖流影响小。(1分)
【解析】(1)从图示植被类型的多样和单一这一明显差异,对比分析西高止山脉和东高止山脉的地形特点的主要差异。
(2)题目仅从外力作用影响角度,就该区域东部海岸线比较弯曲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没有涉及到东部和西部的对比解释。于是从图示信息的河流和印度洋对海岸的作用差异予以探讨。
(3)时间是每年6-8月,空间是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区域与东部相比,结果是洪涝程度尤为严重。于是从造成洪涝的自然条件如降水强度大、上游来水速度快、排水不畅等方面予以一一是梳理。
(4)A区域形成热带干燥常绿植被。抓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热带”、另个一是“干燥常绿”,而材料中告知热带干燥常绿林属于热带雨林中乔木相对矮小的一类,说明这一区域十分相对不足但不至于少到长草。于是从纬度因素对应热量,降水和地形阻隔角度探讨水分,附以洋流角度的思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