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陈寅恪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唐
907亡
北宋
960兴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自主学习
1、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北宋实现统一的策略。
2、宋太祖分别在哪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其具体措施及影响。
3、宋代重文轻武的目的、表现、影响。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北宋的建立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事件
都城
赵匡胤
(宋太祖)
960年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东京
(开封)
宋
(北宋)
先南后北的方针、
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
一、陈桥兵变显智慧,黄袍加身夺帝位--北宋的建立
宋
识图辨析:
北宋统一了全国吗?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只是局部统一,未能统一全国。
宋太祖赵匡胤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还以为从此走上
人生巅峰了!呜呜呜~
太祖特烦恼!!!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吴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宋太祖为何会难以“安寝而卧”?
赵匡胤与五代开国皇帝称帝前的身份有什么共同特点?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目的 措施 作用
军事上
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调分离)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宋史兵志》
收精兵(兵权)
统兵权
调兵权
领军将领
兵
枢密院
目的 措施
在中央
在地方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1.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2.三年一换制度
3.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利
措施:
政治上
夺其权(行政权)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宰相
(百官之首,权力过大)
皇 帝(权力分散,受制约)
节度使
(势力强大,掌管地方)
皇 帝(权力集中)
宰相
枢密院
三司使
政事堂
节度使
知州
转运使
通判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措施:
经济上
制钱谷(财政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取消_______收税的权力,令各州财赋除留一部分外一律收归中央。
设________,收缴地方财税归_____。
节度使
转运使
中央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项目 目的 措施
兵权
行政权 中央: 中央:
地方: 地方:
财政权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统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2点)
文臣知州,三年一换; 设置通判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
收归中央。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兵权
皇权大大加强
行政权
财权
二、藩镇割据教训深,中央集权势必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轻武
重文
根据材料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能否归纳出北宋政治的特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重文轻武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重文轻武的表现
1、抑武事:(宋太祖)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1.文官担任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2.武将受到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说一说:文臣统兵的特点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重文轻武的表现
2 、兴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考试图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免死金牌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 ,科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 ;
5、宋朝:
探究:宋朝科举制有何发展?
进士科
殿试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求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包拯集》
材料三: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政府办事效率下降,朝廷财政困难
三、文人高官又重禄,武将家贫卖宝刀--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利与弊
政治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个时代——
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如何治理国家?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国家大计“我”来定
文武并重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
稍夺其权
收其精兵
制其钱谷
重文轻武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随堂训练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A
D
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4.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8日文章:宋朝司法中的“情理法不协”及对判例的影响。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