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观塞罕坝的变迁 论人地协调发展
(1)简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
东半球
纬度位置:42°N附近
中纬度
北温带。
海陆位置:我国内陆
相对位置:河北省最
北部,北
邻内蒙古
自治区。
一、塞罕坝地理概况
结合上图思考塞罕坝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加上图,再思考塞罕坝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塞罕坝是蒙汉合语,意思为美丽的高岭。其含高原和山地地貌。高原俗称坝上,属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海拔1500-1940米,地势开阔,山体浑圆。山地称坝缘山地,海拔1018-1500米,属于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的交界地带,山高坡陡。
(2)结合上述分析,简述塞罕坝的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夏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较少(400㎜左右),季节变化大,集中夏季;多大风;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温度 (℃) -12.5 -8.9 -1.8 7.3 14.2 18.7 21.1 19.3 13.4 6.3 -3.0 -10.1
降水
(㎜) 1.9 3.0 7.6 16.2 39.2 68.3 135.4 100.3 44.8 20.6 5.8 2.0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1)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区域。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畿、北控漠北,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地方,设置了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2)
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建国前后,坝上“平地松林”的“红松洼”只剩下“一棵松”,植被由“对面砍柴不见人”退化为对坡能看见野兔跑;耕地面临着“山地雨水扒,平地沙石压,靠河床两岸,顺着水坍塌”的严重威胁。河流由“清水河流一步过”变成了一百多米宽暴涨暴落的季节性河,气候由“每年有七十二场浇淋雨”变为水旱风雹等八灾俱全;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2)
(3)结合资料,分析建国初塞罕坝地区上述景观的形成机理?
过度开垦、掠夺式砍伐、森林火灾等造成植被严重破坏;
气候变干,旱涝多发,温差加大,寒潮、冰雹、雨凇等气象灾害多发;
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风速增加,风力侵蚀、风力搬运能力强,土地沙化严重,形成荒漠、流动沙丘;
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含沙量加大,径流季节变化加大,汛期对河岸侵蚀强烈;
植物根系固土能力减弱,土壤易被风力、流水侵蚀,肥力下降,贫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塞罕坝距离北京仅有180公里,且海拔较高,生态的破坏使得,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犹如屋顶向院里扬沙般,沙尘入侵北京,首都上空常常灰黄一片。如果堵不住离北京最近的沙源,首都生态环境将难以为继。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3)
为了改善塞罕坝生态,阻止沙地向南扩展,1962年,林业部在该地建起机械林场。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3)
(4)经过上述的人类活动,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会有哪些变化?
植被覆盖率增加;
局部气候变化(湿度加大,温差减小),极端灾害天气减少;
风沙减小;
水土流失减轻;
河流含沙量减小,径流季节变化变小;
生物多样性增加;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3)
(5)指出塞罕坝林区对区域的生态功能。
调节局部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净化空气,固碳释氧
保护农田
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12万亩林海每年可以释放氧气57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作为辽河、滦河源头,每年为它们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在华北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的情况下,这里降水量不降反增;如今的塞罕坝,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是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3)
(6)结合所学,思考如何把塞罕坝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塞罕坝的变迁(阶段3)
塞罕坝形成了林下经济、苗木、旅游、风电、木材等多种产业,据评估,总价值为202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比19.8。
19大报告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塞罕坝
(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56年来塞罕坝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塞罕坝
(7)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56年来塞罕坝变迁产生的积极影响。
生态角度:防风固沙(减轻风沙危害),净化空气,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
经济角度:发展风电、育苗和旅游项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角度: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积累育苗、造林、营林经验;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