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知识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____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___溶液
(2)对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来说:
___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___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观察法:如果溶液中有未溶解的物质且随时间变化_____________,说明该温度下该溶液中______________这种物质了,该溶液一定是该物质的____________溶液。
(2)实验法:在一定温度时如果溶液中没有未溶解的溶质,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__________,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___________,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三、结晶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已溶解在溶液中的___________从溶液中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海水晒盐:
(1)原理:利用风吹日晒使________蒸发,使食盐结晶析出。
(2)主要流程:
一、1.一定的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 不能
2.一定的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 能
3.(1)不饱和 饱和
(2)饱和 不饱和
4.(1)质量不变 不能继续溶解 饱和
(2)减少 不变
二、1.固体物质 晶体
2.(1)水分
重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的关系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典例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C.任何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都可转化成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D.将常温下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到60 ℃,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A、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错误;B、在同一温度下,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不说明温度,无法比较,错误;C、任何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都可转化成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正确;D、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将常温下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升温到60 ℃,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反映的是溶液中是否继续能溶解某种物质,而浓溶液与稀溶液反映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基础训练
1.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是
A.温度
B.溶质性质
C.溶剂种类
D.溶剂体积
2.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①加入CaO;②加入Ca(OH)2;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B.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
C.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稀程度也不变
D.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不是个定值
4.常温下,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B.试管内溶液的总质量不变
C.试管内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试管内水的质量不变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可以做所有溶液的溶剂
B.物质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
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D.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转变成饱和溶液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的质量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大
C.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要多
能力提升
7.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则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质质量增加????????③溶剂质量不变????? ④晶体质量不变?????????⑤晶体质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④
8.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建构模型。下列有关模型错误的是
A.石墨结构模型
B.原子结构模型
C.物质分类模型
D.溶液种类模型
9.能证明某KNO3溶液在20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取少量该溶液,恒温20 ℃蒸发,有晶体析出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有KNO3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NO3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放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10.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将一种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增强
真题练习
11.[2019·怀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C.所有的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
D.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
12.[2019·温州]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答案】D
【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是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内因,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外因,观察选项,故选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A、降低温度,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减少,错误;B、降低温度,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减少,溶液的质量会减少,错误;C、由于有晶体析出,试管内溶液仍为饱和溶液,错误;D、降低温度,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会减少,但溶剂的质量不变,正确。故选D。
5.【答案】C
【解析】A、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油类、大多有机物不能溶于水,错误;B、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错误;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正确;D、不饱和石灰水可以通过升高温度来转变成饱和溶液,降温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增大,故不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降温后仍为不饱和溶液,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A、饱和溶液降温后既然有晶体析出,所以得到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正确;B、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所以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大,错误;C、有的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所以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不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D、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所以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多,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
7.【答案】B
【解析】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均不会增加,溶剂质量和晶体质量均不会改变,晶体质量也不会减少。故选B。
8.【答案】D
【解析】A、石墨是由碳原子成层状构成的,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正确;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正确;C、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模型描述与事实相符,正确;D、溶液按照状态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乳浊液不属于溶液,模型描述与事实不相符,错误。故选D。
9.【答案】D
10.【答案】B
【解析】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错误;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正确;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其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能力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错误;D、将一种物质溶解在水中,所得溶液的导电性不一定增强,如蔗糖溶于水,蔗糖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故水的导电性不变,错误。故选B。
真题练习
11.【答案】C
【解析】A、溶液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正确;B、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分散在其他的物质中形成溶液,故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正确;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故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正确。故选C。
12.【答案】C
【解析】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乙和丙,均有未溶解的晶体。故选C。
点睛∶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看溶液中是否有未溶解的晶体,如果有未溶解的晶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化学逸闻
“宝刀”的秘密
我国古代很讲究使用钢刀,优质锋利的钢刀称为“宝刀”,如“干将”、“莫邪”等宝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当然,传说难免有点夸张,但是“宝刀”锋利却是事实。这类“宝刀”的主要秘密就是其中含有钨、钼一类的元素。事实上,往钢里加进极少量的钨和钼就会对钢的性质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被人们发现,紧接着大大促进了钨、钼工业的发展。有比例地往普通钢里加进一种或几种像钨、钼一类的元素,就能制造出各种性能优异的特殊钢材——合金钢。
废物取金
胡佛是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他年轻时发迹于黄金。当时,开采金矿的水平低,滤过矿金的矿砂就直接丢弃了。胡佛凭借他掌握的化学知识,断定这些“废物”中仍有尚多的黄金,于是便搞起他的“废物利用”来了。他雇人用氰化钠的稀溶液处理矿砂,于是氰化钠与其中的Au发生化学反应,使Au生成络合物而溶解,接着,他又让人用锌粒与滤液作用,将纯净的Au置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