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专题训练,同步练习,复习补习资料:专题9.2.2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专题训练,同步练习,复习补习资料:专题9.2.2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3-20 15: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知识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______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___________中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②外因: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原因是溶解度的概念中已对溶剂的质量做出了规定。
(3)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溶解度曲线

(1)概念
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__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2)含义
①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线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____________。
③面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___________且有未溶晶体。
3.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压强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时,气体溶解在___________里达到_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
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___单位。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性质。
②外因:_____________。
(3)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_____,随压强的减小而___________。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______。如烧水时有气泡冒出。
二、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结晶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结晶:一般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2.__________________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且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一、1.(1)一定的温度 100 g 饱和状态 水
(2)①溶剂和溶质本身
②温度
(3)①难溶
②可溶
③0.01 g
④10 g
2.(1)溶解度 温度
(2)①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两物质在对应温度下溶解度相等
②趋势
③不饱和溶液 饱和
3.(1)101 kPa 一定温度 1体积水 饱和状态 气体体积 没有
(2)②温度、压强
(3)增大 减小
(4)减小 增大
二、1.蒸发溶剂
2.冷却热饱和溶液

重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1.条件:一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 g,非溶液的质量。
3.状态:饱和状态。只有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多溶解的质量。
4.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因此溶解度的单位为克。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比较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5.确定某种物质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
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如硝酸钾。
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氢氧化钙。
(1)蒸发溶剂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典例1 (2019·威海)小龙同学在工具书中查到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见下表)。通过分析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酒精 17.3 g 40 g
A.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B.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
C.40 ℃,40 g NaOH溶解在l00 g酒精中达到饱和
D.将等质量40 ℃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析出的晶体前者比后者多

【解析】A、由题中信息可知,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中,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同,因此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正确;B、NaOH易溶于水,在酒精中溶解能力相对较差,但常温下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于10 g,也属于易溶,正确;C、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40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为40 g,40 g NaOH溶解在l00 g酒精中达到饱和,正确;D、将40 ℃,229 g的饱和NaOH水溶液降温至20 ℃,析出的晶体质量为20 g,将40 ℃,140 g的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析出的晶体质量为22.7 g,故将等质量40 ℃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析出的晶体后者比前者多,错误。故选D。
【答案】D

典例2 (2019·深圳)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为30 g
B.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1 ℃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7
D.将t2 ℃ 150 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有20 g固体析出

【解析】A、由于没有明确温度,甲和乙的溶解度无法确定,错误;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C、t1 ℃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t1 ℃时,30 g的乙与100 g的水形成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30 g∶100 g=3∶10,错误;D、t2 ℃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t2 ℃时,甲的150 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溶剂的质量为100 g,t1 ℃时,甲的溶解度为30 g,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可知,t1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0 g的甲,将t2 ℃ 150 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溶剂的质量不变,析出晶体的质量=50 g-30 g=20 g,正确。故选D。
【答案】D

典例3 (2019·菏泽)20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l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溶液(填“甲”或“乙”)
(2)图2中P点表示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表示乙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填“M”或“N”)

【解析】(1)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图l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甲。(2)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图2中P点表示的意义是:30 ℃时,M、N的溶解度相同。(3)由图1可知,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图2中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是M,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N。
【答案】(1)甲
(2)30 ℃时,M、N的溶解度相同
(3)N


基础训练
1.“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下列说法中是正确的是
A.100 g水溶解36 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 ℃时,100 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 g食盐
C.20 ℃时,把136 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 g食盐
D.20 ℃时,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2.20 ℃时,某物质在50 g水中溶解1 g,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该物质是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3.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 ℃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D.a溶液比b溶液含的溶质多
4.关于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喝了汽水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3.3 g,所以硝酸钾属于可溶物质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例如碘在水中溶解性小,而在汽油中溶解性大
5.下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 g
C.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相同
D.t2 ℃时50 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
6.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生石灰 D.浓硫酸
7.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降低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在t1 ℃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 ℃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 ℃时,10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8. 2019年4月22日,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入太空和“天宮二号”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 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下表是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A.2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B.40 ℃时,将4 g高氯酸钾溶于100 g水中可得到104 g溶液
C.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
D.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能力提升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甲和乙都是微溶于水的物质
D.2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10.下列有关气体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0 ℃时N2的溶解度为0.024,指的是该条件下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0.024 g的N2
D.温度一定时,氧气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11.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 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填m 或n )。

(2)小王同学想将80 ℃时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
(3)20 ℃时,向10 g 水中加入2.5 g KNO3充分搅拌得到X,再加入2.5 g KNO3充分搅拌得到Y,继续升温至50 ℃得到Z,则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
(4)如图2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硝酸铵固体 B.生石灰固体 C.冰块

真题练习
12.[2019·北京]已知20 ℃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 g和88 g。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固体种类 NaCl NaCl NaNO3 NaNO3 NaNO3
固体的质量/g 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①~⑤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④⑤
13.[2019·铜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点表示在t ℃时,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B.35 ℃时,将2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67.5 g
C.t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 ℃时仍是饱和溶液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升高,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14.[2019·德州]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t2 ℃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丙>甲
B.由t2 ℃降到t1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溶液
C.由t2 ℃降到t1 ℃丙溶液浓度一定不发生变化
D.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5.[2019·枣庄]图表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 40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21.8 g 49 g
酒精 17.3 g 40 g 不溶 不溶

(1)上述图像表示________(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2)20 ℃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碳酸钠。
(3)40 ℃时,若将50 g NaOH分别投入到100 g水和100 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再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答案】C
【解析】A、溶解度必须限定温度,错误;B、20 ℃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36 g食盐,即是136 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 g食盐,错误;,C、20 ℃时,将36 g的食盐加入100 g的水中后刚好达到饱和,故把136 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 g食盐,正确;D、20 ℃时,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不饱和的溶液的比值不等于36∶100∶136,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20 ℃时,某物质在50 g水中溶解1 g,那么100 g水中能溶解2 g,属于可溶物质。故选B。
点睛:掌握20 ℃时,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是解题关键(溶解度<0.01 g,属于难溶物质,溶解度为0.01 g~1 g属于微溶物质,溶解度为1 g~10 g属于可溶物质,溶解度>10 g属于易溶物质)。
3.【答案】A

4.【答案】D
【解析】A、喝了汽水,常常打嗝,这说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错误;B、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有溶质、溶剂性质和温度,气体物质还受压强的影响,错误;C、判定物质是否是可溶的依据是物质在20 ℃时的溶解度,不是0 ℃时的溶解度,错误;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例如碘在水中溶解度小,而在汽油中溶解度大,正确。故选D。
5.【答案】B
【解析】A、溶解度的比较必须有温度的限制,错误;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 ℃温度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 g,正确;C、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错误;D、由于在t2 ℃时,乙的溶解度小于50 g,即50 g乙在100 g水中不可能全部溶解,错误。故选B。
6.【答案】A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物质后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故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硝酸铵,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选A。
7.【答案】A
【解析】A、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故降低温度不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错误;B、在t1 ℃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在t2 ℃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在t1 ℃时,甲物质溶解度为25 g,10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正确。故选A。
8.【答案】C

能力提升
9.【答案】A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正确;B、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错误;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甲的溶解度为25 g,乙的溶解度大于25 g,溶解度大于10 g的物质属于易溶物质,故甲和乙物质都是易溶物质,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错误。故选A。
10.【答案】D
【解析】A、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压强和溶剂与溶质的种类,把水喷向空中,不改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错误;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降低而减小,错误;C、0 ℃时N2的溶解度为0.024,是指在0 ℃时,压强为101千帕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错误;D、温度一定时,氧气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正确。故选D。
11.【答案】(1)m
(2)加水或升温
(3)Y
(4)AC
【解析】(1)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图1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m。(2)将80 ℃时的KCl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加水或升温。(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所以向10 g 水中加入2.5 g KNO3充分搅拌得到X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5 g KNO3充分搅拌得到Y是饱和溶液,继续升温至50 ℃,根据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5.5 g,可知得到的Z是不饱和溶液,则X、Y、Z中为饱和溶液的是Y。(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20 ℃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冰块或硝酸铵,故选AC。

真题练习
12.【答案】C
【解析】根据20 ℃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 g和88 g可知,②、⑤中含有未溶解的NaCl和NaNO3,即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选C。
13.【答案】D

14.【答案】C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错误;B、由于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时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都会有晶体析出,由于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和状态,故析出晶体的多少无法比较;由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时它的溶液中不会有晶体析出,错误;C、由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时它的溶液中不会有晶体析出,丙溶液浓度没有发生变化,正确;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错误。故选C。
15.【答案】(1)氢氧化钠
(2)大于
(3)酒精 出现浑浊(沉淀)
【解析】(1)因为碳酸钠在酒精中不溶,故上述图像表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2)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故20 ℃时,氢氧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钠的溶解度。(3)40 ℃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 g,若将50 g NaOH分别投入到100 g水和100 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酒精,再将CO2通入所得的NaOH酒精溶液中,CO2+2NaOHNa2CO3+H2O,40 ℃时,Na2CO3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小于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故观察到的现象为出现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