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事,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来到双龙洞,按照空间顺序先后介绍了外洞、孔隙和内洞,以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二课,既可作精读课文品读,也可当习作例文学习写作。本课条理清晰,按照游览顺序把作者游双龙洞的经过写得清楚明了,且景物之间过渡自然贴切,是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好载体。课文对于“孔隙”的特点描写,匠心独具,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窄小有了清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让人对孔隙的危险有了身临其境般的切身体会。而“内洞”的描写,突出了“大”和“奇”,既点明了“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又展现了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奇景,却又言犹未尽,适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施语言实践。
二、教学要点
1.生字识写。
课文22个生字,7个要求会读、15个要求会写,其中,“浙、臀”两字,既要求会读,又要求会写。
2.品味语言。
课文是一篇游记,是学习游览顺序行文的典范文本。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同时关注景物之间的自然过渡。抓住重点语段,探究作者通过多种手段将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重点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内洞”的“奇”与“大”。
3.习作策略。
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是这个习作主题单元教学重点。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学习按游览顺序习作的范文,围绕习作主题,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习作学习:(1)“游览路线图”,理清游览顺序;(2)“交流平台”,梳理归纳习作方法与策略;(3)“初试身手”,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并尝试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来。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4.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2.能借助路线图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并学习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聚焦重点语段,品味“孔隙”的“小”与“险”和“内洞”的“奇”与“大”,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出来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初识游记。
1.教师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读课题。
出示“记”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想想题目中的“记”应取哪个意思选项?
像这样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我们叫它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叶圣陶。
2.认识名家:叶圣陶
出示作者信息:
自由读,你获取了作者的哪些信息?
板块二:学习生词。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要点:“簇”“兀”
2.出示需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学生描红,自主小结书写要点。
要点:“浙、窄、臀”
指导:左中右结构的字,根据组成部分的大小,合理安排宽窄;上宽下窄字的书写方法。
板块三:填路线图,初试身手。
1.默读课文,自主完成课后问题1的路线图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路线图
同学们,请四人小组内分享自己所填的路线图,如果组内有不同答案的,请议一议,不能形成共识的,等会班内交流。
3.展示一到两组路线图。
4.学习游览顺序。
像这样,作者按一定顺序游览一个个地方,把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这就是游览顺序。默读课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这一处处景物连起来的。
把你找到的景物之间连接的句子一起来分享分享吧。
【出示句子】
读一读,说一说,用上这些句子后有什么好处?
是啊,用上这样的句子,把各个景物很自然地连起来了,游览经过就显得特别自然。
5.初试身手
【出示“初试身手”】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提供的示意图,请你设计一条参观路线。
(1)画一画
仔细看图,根据植物园的门及景物的布局,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并在示意图上画一画。
(2)议一议
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你们设计的参观路线合理吗?你又有怎样合理的建议?
(3)说一说
合理的参观路线图我们已经画好了,下面我们要按顺序来说一说,在说之前啊,请你仔细看图,图中的小作者是怎么介绍去“芍药园”的?
真会发现,我们可以学着图中的提示,也可以学课文中景物之间自然连接起来的办法,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
(4)评一评
评价要点:按照设计的示意图按顺序说,能把景物之间自然连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说的清楚,连接自然。
板块四:研读孔隙,感受特点
1.聚焦“孔隙”,把握特点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介绍了双龙洞,他重点介绍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孔隙”的特点,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孔隙的特点。
2.抓住关键,品味特点。
孔隙,是那么小,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小”的呢?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读这个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划一划能表现“小”的语句,圈一圈关键词,写写你的批注。
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出示。
【出示句1】
要点:通过船的形状小来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2】
要点:通过只能两头拉绳才能进出,而不是用船桨,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3】
要点:抓住双重否定句“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及关键词“贴”,从我一系列的所做准备,体会孔隙的狭小。
【出示句4】
要点:抓住我的感受,不仅仅写出了孔隙的窄小,更生动地表现出孔隙的“险”。
这两句话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出孔隙的狭小?
除了狭小的感觉,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危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3.师生合作,情感朗读。
板块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认识了游览顺序并品味到了双龙洞孔隙的狭小与危险,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内洞一探究竟,去感受其不一样的特点。
作业
1.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
第二课时
板块一:词语练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出示】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选项。
“端”,在字典中的意思选项有:A不歪斜; B东西的一头; C仔细地看; D用手很平正地拿着。
变化多端 ( ) 端菜盛饭 ( ) 端坐( ) 端详( )
板块二:品读内洞,合理想象。
1.学习方法复习
上节课,我们知道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还通过做批注的办法感受到了孔隙的小和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内洞,去一探究竟。
2.探究内洞特点
(一)默读课文6、7自然段,自主完成学习单
内洞特点
关键词句
我的体会
(二)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三)小组展示,学习汇报
(1)内洞的“大”
要点:“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和“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两句话体会,第一句的以小见大,第二句的用熟知的“十来进房子”来形象表现。
(2)内洞的“奇特美丽”
要点:“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在明白双龙洞来历的同时,感受内洞景色的奇丽。再抓住石钟乳和石笋通过合理想象表现美丽,体会美丽。
3.想象丰满特点
(1)出示图片,引发合理想象
出示石钟乳与石笋图片,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2)拓写片段,展现奇特美丽
好一个变化多端,好一个颜色各异,叶圣陶先生只用两个词语,便引发了同学们无限的想象,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内洞天地。
(3)情感朗读,表达赞美之情
读第六自然段,读出内洞的大和美。
板块三:交流平台,梳理归纳。
1.小结提炼
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用大笔墨来描写“孔隙”和“内洞”啊?
2.交流平台
【出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后的“交流平台”,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是啊,这孔隙的小和险,内洞的大和美,特点明显,非常吸引人,所以作为重点来写。
板块四:再试身手,重点介绍
1.选择重点
上节课的作业要求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处景物,按游览顺序画画路线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图,选一选特别吸引你的景物,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并在景物旁打上五角星。
2.再试身手
(1)学生自主写话。
(2)学生典型小练笔展示,互动评议。
(3)修改补充。
(4)把自己的片段小练笔贴入“习作小天地”,分享自己笔下的美景。
板块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
跟着叶圣陶先生的脚步,我们畅游了金华的双龙洞,不仅认识了游记,还学习了用游览顺序画一画、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景物,并学习试着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特点写出了,大家学得都特别投入,这为我们更好地完成本单元习作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业:
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写,并试着写出景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