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
文综历史试题
24.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特点
25.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27.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28.左忠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29.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30.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发刊词》时明确肯定:“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A.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初期已经实现全方位合作
B.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抵抗客观上支持中共敌后战场
C.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旨在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
31.1984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A.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32.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古代希腊
A.人文主义者向奴隶主贵族妥协 B.人文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干扰
C.人文主义者侧重研究物质世界 D.人文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3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
A.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 D.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
34.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竞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0%。这说明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
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美英为缓解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35.下面是关于欧盟的漫画,这表明
A.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 B.“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C.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 D.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了对圈地运动的限制,议会通过数以千计的图地法,使圈地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原来亦工亦农的手工业者因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生活来源,他们光靠手工业再也难以独立支撑下去了。同时,农业技术革命和19世纪农业生产开始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业所需劳动力减少。英国农村人口从18世纪下半叶起就开始大量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5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开始下降,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却迅速上升。针对这种情况,1846年、1865年议会先后通过的济贫法案对在城市的贫民不再进行遣返,并扩大了救济贫民的范围和居住区。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业人口迁移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影响。(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 近代美国 现代中国
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廷,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封建社会中维护君主权力和等级制度的一套礼仪已不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礼制》,以这样的形式确立“民国新气象”。民国初年改定的礼制与往代不同者有以下诸点:一、君国与民国:以往所谓国家,为一姓所有,现在则属于国民全体。二、人权思想:人权思想源自西方社会。在此思想下,法律之前人格平等。但在传统社会则有谨严的级序,个人人格随级序而异。三、世界性:中国由闭关自守一变而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因此必须处处与世界各国求同。四、近西俗而远中习。到了民国建元,礼制表现在服饰上,发生了更彻底和更确定的改变,政府与民间相率剪发,行新礼制和变易服饰。
——摘编自张鸿俊《民国初年的礼制改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初年礼制改革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社会相比,中华民国初年的礼制改革具有的特点。(8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由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于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由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会议期间,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法国建议确立国际安全体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等。1933年10月14日,德国以要求未得到满足为借口,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日又退出国际联盟。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为了贯穿其裁军总原则,采取了抑制法国的安全要求,部分满足德国的平等要求的政策。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摘编自艮谦斋《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笔记(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的背景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括及其《梦溪笔谈》。(5分)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A D D A B B D A A B
41.(25分)
(1)原因:圈地运动;农村手工业的衰落;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技术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对农村流动人口法律限制的松动;交通条件的改善。(10分,任答五点即可)
(2)类型:国际移民;边疆移民;乡际移民;城市移民。(8分)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移人国家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东北、内蒙等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不同地区劳动力的平衡;为近代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发展;加快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7分)
42.(12分)
示例一:
论题:民主政治因历史阶段不同,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2分)
阐述:古代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的城邦,这些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中国、美国是人口大国,地大物博,实行直接的民主不符合实际,且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等一系列的现实国情,致使中国和美国在管理国家政治中实行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8分)
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模式是与历史传统和本国国情密切相关,要素不同而各具特色。(2分)
示例二:
论题:雅典、美国的民主制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的民主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最广泛性。(2分)
阐述:雅典只有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奴隶、妇女等没有民主权利,是奴隶主阶级民主。美国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是少数资产阶级的民主。中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即是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力。(10分)
45.(15分)
(1)历史背景: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人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7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具有破除传统的革新性;注重公平性和法制性;具有附庸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与国际接轨,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
46.(15分)
(1)背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波及世界各地;绥靖思潮出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中国的上海;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使得法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反应强烈;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9分)
(2)原因:欧洲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法德矛盾、英法矛盾、英德矛盾等等,使得美国在裁军大会上贯彻裁军原则的进程举步维艰;美国被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局限,未能在裁军大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6分)
47.(15分)
(1)背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时期科技的进步;少数民族政权并立。(6分,任答三点即可)特点:是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总结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历史现象;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简评: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5分,言之有理即可)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