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首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 首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0 13: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物质在水中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
2. 认识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能力目标:
1.能用实验方法来区别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尊重证据和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 在活动过程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并能概括出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征。
难点:会区别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
三、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九个透明的杯子、筷子,食盐、高锰酸钾、沙子、面粉各一小包。
演示材料:滤纸、铁架台、漏斗、杯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请看在你们的桌上有什么?
2.揭示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设计意图:从观察桌上的材料,让孩子思考今天探究的问题,直接而有效。)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1.食盐和高锰酸钾实验——初步认识溶解。
(1)指导学生做食盐实验: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包食盐,请把食盐放入水中静静观察。
(2)生动手实验观察并汇报实验发现。
(3)学生大胆想象:食盐在水中是怎样变没了?
(4)(师出示高锰酸钾边放入水中)它在水中的变化是可以看到的,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
(5)学生动手做高锰酸钾实验。
(6)学生静静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过程。
(7)食盐和高锰酸钾变化相似,学生推想:食盐在水中是怎样变没的?
(8)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很小、看不见、慢慢地跑到水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揭示课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9)食盐在水里溶解了,这还是一杯水吗?渗透“溶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用沙子和食盐进行对照实验,而是用在水中变化看不见的食盐和看得见的高锰酸钾进行实验。这样处理更接近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大胆想象食盐在水中怎样变没的,到观察在水中看得见的高锰酸钾变化过程,学生在静静观察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概括出溶解的特征。这样,比原教材上跳跃式分析概括溶解概念来得更为直观、易懂。以上实验不搅拌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外在干扰因素,避免有学生认为只有搅拌的前提下,物质在水中才会溶解。)
2.沙子和食盐对照实验——反面认识溶解
(1)猜测:沙子在水中能否溶解?
(2)指导学生做沙子和食盐对照实验:把沙子和食盐分别倒入水中,搅拌后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
(3)生动手实验观察。
(4)学生汇报讨论:沙子在水中溶解了吗?依据是什么?。
(5)小结:有的物质在水中会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会溶解。
(设计意图:在建构溶解概念的前提下,用食盐和沙子进行对照实验,搅拌观察,学生很快认识到象沙子这样的物质在水中是不溶解的。)
(三)运用辨析,完善建构
(1)设疑: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面粉、木屑等,哪些可能像食盐那样溶解在水里?哪些可能像沙那样不溶解在水里?大家猜猜看。
(2)出示实验内容和要求:
1 把各种物质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2 注意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实验完毕,小组讨论你们的实验结果与猜想是否一样呢?
(注意小组的分工合作。)
(3)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并做好纪录。
(4)学生汇报分析猜测结果与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对实验结果有疑义如面粉在水中是溶解了?还是没有溶解?进行辨析并想办法验证。
(6)师出示滤纸介绍滤纸的功能及过滤装置。师边说边演示面粉和食盐两杯混合物的过滤方法。
(7)因过滤的速度较慢,我们先来看看高锰酸钾在水中怎样了?
(8)推想:食盐在水中的分布怎样?
(9)概括: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征。(板书:变成很小肉眼看不见地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
(10)观察讨论:①不溶解沙子在水中分布怎样?
②面粉过滤情况,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1)小结:不溶解的物质在水中会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板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先大胆猜测、再实验验证猜想。在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面粉即像溶解又像没有溶解?先让学生各自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了新的实验方法——实验过滤法,有了新的科学方法,学生对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难以判断的难题迎刃而解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建构和辨析。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
2.关于溶解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进行评价,对还想研究溶解的哪些问题进行畅所欲言,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带着兴趣到课后去继续探究。)

附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在水中 变成微粒(不能被过滤)
颗粒 溶 解
   均匀分散 (不沉淀)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效融合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陈华珠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特别设计循序渐进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运用微视频与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不断完善建构溶解的科学概念。
一、利用电子白板,促进互动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功能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便利,改变了课堂教学上的互动方式,为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在本课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有效地呈现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如学生观察食盐时的具体要求,以直观的图片配文字,学生一目了然,为观察活动打好基础。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后,与以往通过多媒体播放PPT课件相比,学生将由传统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让学生在白板上操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运用微型视频,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需要借助过滤实验帮助孩子判断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这是本课实验教学的难点。此时运用微型视频,视频中以滤纸自述,明确过滤的作用,同时强调过滤时的步骤与要求,孩子们在学习微视频的基础上,不容易做的实验变得简单易懂,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了实验观察活动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