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2、了解使用天平和秤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天平、食盐、面条、硬币、黄豆等实物。
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克与千克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激趣导入。
师:听说我们班上有两个学生跑步速度很快,老师今天想给他们增加一点难度,下次跑步的时候,让他们分别背一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你们说,他们背哪个同学跑得快些?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介绍一下自己的体重。)
师:为什么选他?
生:因为他轻些。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像这种表示轻重的单位又称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二、新课讲授
(一)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师:昨天我让小朋友收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谁能告诉老师,你在哪些物品上见过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指明回答)
学生自由说。
师:这是我昨天从超市买回来的一些物品,(出示)同学们找一找他们各有多重,看来克和千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想不想知道1克有多重?
1、建立1克的概念
(1)师:请小朋友拿出2分硬币,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它有多重吗?用什么秤比较好呢?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2分硬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右边的托盘里放上1克重的砝码,天平的左右两边基本平衡了就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3)巩固概念。
每名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从信封里摸出大约重1克的实物吗?你能摸出比1克轻一些的实物吗?比1克重一些的呢?比1克重得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天平验证得出:1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1粒黄豆比1克轻一些(1克黄豆大约有5粒),牛轧糖比1克重一些,果冻比1克要重得多。
2、感知几克
师: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两枚重多少?( 同学合作掂一掂)10克需要几枚2分硬币?
师:这儿有三样东西(胡椒粉、方便面、薯条),分别重10克,100克,50克,猜猜看什么东西是100克?什么东西是10克?
(先让学生猜,老师不要急于宣布结果。然后,让学生从四人小组的食品袋里拿出物品,每个小朋友先掂一掂,再猜猜,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两次猜想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不能光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
师:我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有多重吗?
(请几个小朋友掂一掂,看看它们分别和什么食物的重量差不多,然后用秤称一称,得到鸡蛋大约重60克,和薯条差不多,梨大约重100克,和方便面差不多)
3、感知“1千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你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师:像这些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出示)
“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3、认识1千克=1000克
师:1000克可以写成1千克。(边说边写板书。)
师:那么,3千克与3000克哪个重?哪个轻?为什么?
师: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带来的1千克物品?
(生带来的有一袋白糖1千克,2袋500克洗衣粉,4袋250克盐,还有的带了1千克的苹果,但苹果个数不等……)
师:奇怪了,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怎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8个,有的只有4个啊?
生:老师,我的苹果和他们的苹果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的大,只有4个,他们的很小,有10个呢。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怪不得白糖、盐、洗衣粉它们虽然都是1千克,但数量也都不同,1千克白糖只有1袋,1千克洗衣粉有2包,1千克盐却有4包,原来也是它们每一包的重量不一样的缘故。
4、感知几千克
师:2千克有多重呢?3千克呢?4千克呢?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合起来有多重?
师:你的体重是多少?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三、巩固应用
1. 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2. 计量下面的物品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5、送质量单位回家。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南瓜重4( )。
一个排球重450( )。
一个西瓜重5( )。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多留心观察。
五、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就座,每组均拥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数、比、看、算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每名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概念。
3、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
4、 在 里填上“>”“<”或“=”。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900克
800克 1千克 2500克 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