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5 杜甫诗三首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知道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D.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解析:省:曾经。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塞上风云接地阴 B.画图省识春风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析:“萧森”古今义相同,都指“萧瑟阴森”。A项,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B项,古义:图画;今义:画图画。C项,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艰苦困难。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副词,独自/副词,只,仅仅;B项,副词,尚且/副词,还;C项,介词,对着/副词,从前;D项,介词,跟。
答案:D
4.杜甫在《登高》一诗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解析:以酒解忧,忧不能解,是解忧的手段和结果,非忧产生的原因。
答案:B
5.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综合起来看,B项最恰当。
答案:B
6.关于《杜甫诗三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课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这组诗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解析:C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错。
答案:C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2)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
(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于景,不仅描写了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愁的情感。
(6)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作者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作者顽强的抗争精神。
(7)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8)在《登高》中,杜甫以潦倒困苦却不能借酒浇愁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在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10)《咏怀古迹》中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9)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10)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二、课内文本阅读
(一)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8-9题。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识人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解析:“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答案:D
9.作者借王昭君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对昭君而言,这份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诗中去找能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尾联中的“怨恨”一词。分析情感产生的原因时要结合人物的经历。
答案:抒发了“怨恨”的情感,为昭君也为自身。于昭君而言,悲哀产生的原因是“画图省识”,因统治者的原因,使一个孤单女子只身朔漠,怨恨千载。于作者而言,抒发了自己空有才华,不被人赏识,无处施展才能的悲愤情怀。
三、课外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解析:“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答案:C
11.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后四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之悲。(意思对即可)
【赏析】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东流”,东方的流水;“西日”,西方的太阳。二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体现外在的空间属性;但同时“东流”“西日”又是时间性的,其时间性是来自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这种时空合一体现的混沌整一的宇宙观,最易导向人的情感体认。“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是绝佳句,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捣衣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的存在找到了目的。“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展现对故园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
1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
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
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解析:“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
答案:B
13.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②思念故乡,忆想亲人的情怀。听着黑猿的哀啼,看白雁南来,适逢重阳佳节,一家人流落至此,诗人心中油然而生对故乡的思念,对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弟妹的惦念。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战争像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衰亡,伤时忧国之情强烈萌生。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像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像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共51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2 唐代诗歌
五 杜甫诗三首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