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2:05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2 唐代诗歌
七 *李商隐诗两首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7
课时训练7 *李商隐诗两首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解析:D项,“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答案:D
2.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 B.蓝田日暖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宵柝 D.不及卢家有莫愁
解析:C项,这是写当时唐玄宗、杨贵妃的真实的逃难生活,是诗歌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思”,上句“追思,想起”;下句“悲,伤”。B项“可”,上句“难道,哪能”;下句“大约,大概”。C项“更”,上句“还有”;下句“再”。D项“复”,均为“再”。
答案:D
4.下面对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偶)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对偶、借代)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对偶)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对偶)
解析:D项,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没有用对偶。
答案: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B.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C.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锦瑟》是一首七律。
D.《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解析:A项,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答案:A
6.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处。(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__________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__________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别树羁雌昨夜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B.风帘残烛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C.残烛风帘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D.昨夜别树羁雌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解析: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严格对仗的角度考虑。只有A项最为恰当。
答案:A
7.下列对李商隐《锦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使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解析:B项,典故表达的是悲哀之情。
答案:B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用庄周、杜宇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4)李商隐《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6)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用典故创设出一种对理想可望不可即的情景,表达了悲哀之情。
(7)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锦瑟》中,表现诗人从梦中醒来,知道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太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写出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5)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6)蓝田日暖玉生烟
(7)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8)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9)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马嵬(其二)》,完成9-10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解析:本诗“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其批判的锋芒却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答案:A
10.有人说《马嵬(其二)》的特点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试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意思对即可)
三、课外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1-12题。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②,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
画 菊
[宋]郑思肖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
解析:B项,菊花“色彩”在郑诗中没有描写。C项,“形貌”无中生有。D项,“夕阳炙热”不妥,应将“残阳”理解为“时光流逝”的象征。
答案:A
1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菊花所存具的“不畏权贵、不慕荣利”的品性;第三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泛酒的品性,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
(2)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篱、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菊》赏析】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字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耒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 “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画菊》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它“先期凋落”更使人愁。
B. 颔联,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 颈联,诗人写环境与花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解析:B项,“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误,诗人用“玉盘”“锦瑟”等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而没有对眼前的残败景象作直接描绘。
答案:B
14. 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锦瑟》诗中,锦瑟既是诗人年华易逝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②本诗的锦瑟,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赏析】 《锦瑟》诗中,诗人年华易逝的兴感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年华”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本诗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颔联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
【赏析】 首联谓榴花开虽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三四句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有“雨打湘灵五十弦”之句)。“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五六句写环境与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上六句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末联则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联系应宏博试被黜情事,此诗之感遇性质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