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1:13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古代论说文
课时训练8 寡人之于国也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没有
B.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C.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D.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解析:A项,无:通“毋”,不要。
答案:A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A项,“然”,前者为代词,可译为“这样”;后者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也可不译。B项,“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对于”;后者为引出对象的介词,可译为“跟”“同”。D项,“也”,前者用于否定句中表肯定语气;后者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语气。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树之以桑
A.谨庠序之教 B.则移其民于河东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固而近于费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王无罪岁
解析:D项,无罪:古义是“不要归罪于”,今义是“没有罪过”。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我也,岁也
D.树之以桑
解析:A、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B项,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C.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兄弟间互敬互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青衫: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
解析:C项,悌:指敬爱、顺从兄长。
答案:C
7.翻译下列句子。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2)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8-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罟:渔网
B.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背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解析: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答案:D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解析:A、B、C三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答案:D
10.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选段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解析:“表明害民的是荒年”不符合文意。
答案: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错过生产时节,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2)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
(3)(只要)大王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习。以旧恩起家太子门大夫,张华甚重之,由是为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代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雄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弘不疑之。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一心”意思是一条心,“宜与天下一心”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若必姻亲然后可用”与“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结构相同,两者中间均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答案:B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
B.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C.纲纪,汉魏晋对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度。
D.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错误,魏晋时没有科举制度,文中的“同年”指年龄相同。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弘才能卓越,为政恩威并用。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太安年间,他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刘弘无私大度,拥有大局观念。益州遭受危难之时,他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及时调派粮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刘弘宽宏仁爱,体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没有棉衣,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并责罚了士兵的上司。
D.刘弘待人诚恳,信任重用人才。他选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称赞;有人诋毁陶侃,陶侃送来人质,他将人质打发回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交给士兵”错误,根据原文“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可知,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夹帽,托人转送给老兵。
答案: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劝:鼓励。课:督促。省:减免。用:用度。
年:收成。
(2)寇:进犯。引:带领。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
答案:(1)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
(2)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
参考译文:刘弘字和季,沛国相县人。父刘靖,任镇北将军。刘弘有谋略理政之才,与武帝(司马炎)同住在永安里,又同年出生,在一起学习。凭借旧恩初入仕途被任为太子门大夫,张华很器重他,因而授宁朔将军;假节,监管幽州诸军事,很有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被幽州朔方之人称道。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代理担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刘弘派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驻襄阳。陶侃、皮初数次打败张昌,前后斩首数万级。张昌害怕而逃走,其部下都投降了,荆州之地就平定了。当时荆州各地守宰多空缺,刘弘请求补选,惠帝准其所请。刘弘于是按功劳德行才干予以委任,议论的人大加赞赏。朝廷让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任襄阳太守。夏侯陟,是刘弘的女婿。刘弘教导他说:“统率天下的人,应和天下人一条心,教化一国的人,应以一国为己任。要是非要任用自己的亲族,那么荆州有十郡,非得有十个女婿才能管理好吗?”于是上表说:“夏侯陟是我的姻亲,按制度不能互相监督。”朝廷下诏予以批准。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刑律减赋税,每年的粮食、用度都有丰余。一次刘弘夜晚起来,听到城墙上巡更的人哀叹甚苦,就把他叫下来察问,这个兵年过六十,身体瘦弱有病,又没有棉衣。刘弘怜悯他,处罚了这个老兵的上司,拿出皮衣棉帽,托人转送给老兵。益州刺史罗尚被李雄打败,派使者前来告急,请求支援粮食。刘弘发公文让郡县供给,而州府的官员认为运输路程遥远,文武人力不足,准备让零陵一次运送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诸君没有好好思考一下,天下本为一家,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支援了他们,则我们自己也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于是拨出零陵的米三万斛送给罗尚,罗尚借此稳住了局势。陈敏进犯扬州,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任命陶侃为前锋督护,把讨伐陈敏的重任交给他。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同时出仕为吏,有人诋毁陶侃,刘弘并不怀疑陶侃。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儿到刘弘处为质,刘弘让他们回去,并说:“你叔出征远行,你祖母年迈,你们可以回去,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我们是大丈夫呢!”陈敏最终不敢窥境。永兴三年,下诏进号车骑将军。刘弘每有兴利除弊的举动,亲手写信给属下郡守府相,叮嘱殷切,由此人人都感激爱戴,争相投奔,人们都说:“能得到刘公一纸书信,胜过很多辅助官吏。”刘弘卒于襄阳。百姓为之哀痛,如丧亲人。



(共56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3 古代论说文
单元学习说明
八 寡人之于国也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