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9 劝学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A项,“”通“煣”,使弯曲;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用力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锲而舍之 锲:刻
解析:疾:强,指声音宏大。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B.①以为轮 ②无以至千里
C.①登高而招 ②顺风而呼
D.①风雨兴焉 ②圣心备焉
解析: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介词,把/“以”与前面“无”连用,构成“无以……”,解释为“没有用来……的方法”;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语气词,不译。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学不可以已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A项,“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江河”,(古)长江和黄河;(今)一般大江大河。D项,“寄托”,(古)安身;(今)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个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定语后置句,用“之”将“爪牙”的定语“利”“筋骨”的定语“强”后置。
答案:C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
解析:D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答案:D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C.蟹六跪而二螯 螯:蟹脚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一
解析:螯:蟹钳。
答案:C
8.下列各句中的“而”与“锲而舍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蟹六跪而二螯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A项和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B项表递进。C项表并列。D项表顺承。
答案:A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荀子·劝学》中说“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5)《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加明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作者把他曾在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往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荀子·劝学》中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从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荀子·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9)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0)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1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结合上下文语境看,“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要表达的是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这里的“望”意为“比较”。
答案: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都是副词,就。B项,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对于”。C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可译为“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答案:A
1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群居玩岁”语意表达完整,其后不能接“自好者”,且“自好者”是“不过能通经缉文”的主语,“自好者”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通经缉文”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答案:B
1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③是为政的人说的话,从后文“嗟夫……其学与政之分与”可见,作者不赞同他的话。④是对石鼓书院的客观叙述,不是作者的观点。⑤的意思是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的原因不一定是学习,这不是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
答案:A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文章没有使用“驳论”的论证方法。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学政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接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
答案:D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所以:固定句式,……的原因。明:形容词作动词,明了,明白。成:成功。
(2)望:愿望。抑:或许。于是:从这里。与:同“欤”,语气词。
答案: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参考译文:先王在位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实践。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耕耘,晚上也耕耘,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会写文章,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阳叫石鼓书院的学馆,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阳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第二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所作。
(共51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3 古代论说文
九 劝学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