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2课 《动物游戏之谜》(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2课 《动物游戏之谜》(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3:46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4 科普文章
单元学习说明
十二 动物游戏之谜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12
第四单元 科普文章
课时训练12 动物游戏之谜        
一、语言文字应用
(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解析: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限制:不能逾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已”。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D。
答案: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省略了主语,而且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A、B两项。D项 “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故选C。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其一是:“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C、D两项。其二是:“研究”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B项。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答案:A
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超过15字)
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文字所要谈论的问题是“动物的游戏”到底是为了什么,从“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来看,并没有确切的定论。
答案:动物游戏之谜没有定论。(或“各种假说难以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5.下面是对动物单独游戏的介绍,请据此给“单独游戏”下一个定义。(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超过50个字)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须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单独游戏是动物个体采取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等形式独自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动物游戏行为。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中的11-12段,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演习说”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幼年黑猩猩用牙齿嚼烂树叶汲取手掌中的水。
B.动物们利用追逐、躲藏、搏斗等行为来熟悉未来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C.成年黑猩猩在干旱季节用嚼烂的树叶取树洞中的水解渴。
D.“演习说”似乎并不符合生物世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即尽可能节省能量。
解析:“演习说”仅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答案:C
7.下列有关“自娱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娱说”认为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B.“自娱说”认为游戏行为不管是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都同样需要,并且与智能程度密切相关。
C.“自娱说”认为北极渡鸦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从雪坡上滑下是为了“自我娱乐”。
D.人类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紧张的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这种自得其乐的天性最强。
解析:“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说法太绝对,应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答案:A
8.下列不属于“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B.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C.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D.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解析:D项,并不是对“演习说”否定的论据。
答案:D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自然界的生存智慧
马之恒
在自然界中,生存竞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无论是猎物还是猎手,都在进行着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下来。捕猎者渴望更为高效的猎杀;它们的猎物则凭借速度或是策略,努力逃脱成为腹中食的命运。
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捕猎总要消耗能量,因此它们需要确保猎物提供的能量高于捕猎的消耗。一种更为进步的策略,是以“计谋”让猎物自投罗网,从而避免长时间的寻找和追逐带来的体能消耗。
鳄鱼就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它们覆盖着鳞甲的皮肤如同树干一样粗糙,因而能模拟浮木,引诱鸟类降落休息。当猎物降落时,鳄鱼就让身体慢慢沉入水中,只将唇部保留在水面上。这样,鸟类就被一点点“赶”到了鳄鱼的嘴边,让它能够“一击必杀”。黑鹭的“诱捕策略”则要更进一步。它们会选一处水塘,将翅膀张开围成一圈,如同一把架在水面上的遮阳伞。在水下的小鱼看来,这个圆形的阴影区域,仿佛是一片能让它们躲避阳光的莲叶,从而游进来躲避强烈的阳光,这时候黑鹭就可以借机捕食了。而在无脊椎动物当中,兰花螳螂也有着巧妙的伪装,那就是酷似兰花的外表。借着花丛的掩护,它们的猎物很难察觉到危险,而兰花螳螂可以瞅准时机发出致命一击。
为了保存性命,猎物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飞蛾与蝙蝠的“斗法”,就是一场典型的“军备竞赛”。在夜间活动的蝙蝠视觉不发达,却能凭借出色的听觉,运用超声波定位猎物;为了逃避蝙蝠的搜索,一些飞蛾进化出了“隐身”能力,能够对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进行预警,并且用身上的绒毛吸收超声波,在蝙蝠赶到之前急速变换飞行路线逃之夭夭。而最新的研究显示,一些蝙蝠也“升级”了自己的身体,可以降低超声波的振幅,在不影响捕猎的情况下,避免被飞蛾过早发现,压缩它们的“预警时间”。这场发生在暗夜之中的生存竞争,现在依然没有分出胜负。
我们知道,非洲的黑猩猩拥有使用树枝“垂钓”白蚁的技术,即用树枝探入白蚁巢,待到白蚁爬上树枝之后,将树枝抽出食用白蚁。这个动作带有一定的技巧性,也称得上是对耐心的考验,因此黑猩猩之间“钓白蚁”的技术水平通常会参差不齐,就像人类当中有钓鱼高手也有菜鸟一样。随着动物行为学家和生态学家对黑猩猩种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黑猩猩“钓白蚁”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长辈。在这方面“手艺”出色的黑猩猩,会把自己的心得一代代传下去,形成“钓手家族”。
人类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动物的行为,拓展着它们的“食谱”。20世纪50年代,日本在努力重建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的农业。为了填补粮食供给的巨大缺口,日本人开垦了一些不适合农耕的土地,种植红薯等高产的粮食作物。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人类的活动范围和野生动物产生了交集。1953年左右,一些日本猕猴进入它们领地范围内的红薯田觅食,意外地发现偷来的红薯很好吃,而且吃之前需要在水里将泥洗掉。于是,它们就把洗红薯的技能作为“祖传手艺”,一代代传承到今天。
2006年,一头名叫“布鲁诺”的棕熊离开了意大利保护区造访德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布鲁诺在德国期间,不断杀死农民饲养的动物却只吃掉很少的部分,让农民损失惨重,并且捣毁了养蜂人的蜂箱来觅食,最终导致巴伐利亚州州长宣布它是“麻烦制造者”。为了避免熊伤到人,猎手们试图用陷阱和麻醉武器将它活捉,却未能成功;从芬兰聘请的狩猎队使用群猎犬(被训练集体出击合作捕猎大动物的猎犬)试图捕熊,也无功而返。最后,巴伐利亚州政府只能派出狙击手将布鲁诺射杀,并且拒绝将熊的遗体归还意大利,而是留在慕尼黑展览。
射杀棕熊的决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如果以动物行为学的理性眼光回望这起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很可能恰恰是人类的活动,激发了布鲁诺的过度觅食本能。在过去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已经侵入了太多原本属于动物的栖息地。人和熊的接触不可避免,因此塑造了熊的行为,使它懂得捕食家禽和家畜维持生命。这些被人类密集饲养的动物,对于布鲁诺来说,是容易得到的上佳营养来源。最终,难以调和的人熊冲突,使它付出了背负恶名和失去生命的代价。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第8期,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猎者和它们的猎物一直在进行着捕猎和逃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的生存竞争显示了自然界的生存智慧。
B.无脊椎动物兰花螳螂为捕获它们的猎物,而把自己打扮成酷似兰花的外表,这样,它就能轻易捕获猎物。
C.非洲黑猩猩使用树枝“垂钓”白蚁的动作既有一定的技巧性,又对其耐心有要求,其水平与它们长辈有关。
D.因为被人类密集饲养的动物是棕熊最容易得到的上佳营养来源,所以,人与棕熊之间的冲突自然就可避免。
解析:强加因果,人与棕熊的冲突源于人类侵入了太多原本属于动物的栖息地。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水塘上空,将翅膀张开围成一圈圆形的阴影区域,让鱼游进来躲避强烈的阳光,黑鹭的“诱捕策略”比鳄鱼略胜一筹。
B.不断杀死农民饲养的动物而让农民损失惨重,又捣毁养蜂人的蜂箱来觅食,棕熊的暴行最终导致其被猎手们射杀。
C.“皮肤如同树干一样粗糙”运用比拟手法,“引诱鸟类降落休息”运用拟人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说明生动、易懂。
D.人类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动物的行为,拓展着它们的“食谱”,日本猕猴学会洗红薯的技能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解析:A项,“比鳄鱼略一筹”无中生有;B项,理解错误,棕熊最终是被狙击手射杀,而非猎手们;C项,“皮肤如同树干一样粗糙”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答案:D
11.你如何理解“飞蛾与蝙蝠的‘斗法’,就是一场典型的‘军备竞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斗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飞蛾与蝙蝠之间捕食与反捕食的较量;
②视觉不发达的蝙蝠凭借出色的听觉,运用超声波定位猎物;飞蛾进化出“隐身”能力,对蝙蝠发出的超声波进行预警,逃避蝙蝠的捕食;蝙蝠“升级”了自己的身体以降低超声波的振幅,为捕食飞蛾压缩它们的“预警时间”;
③双方在对抗中提升了各自的身体机能,“军备竞赛”一语幽默风趣地表现了飞蛾与蝙蝠的生存智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