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宇宙的边疆》(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宇宙的边疆》(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4:11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3 宇宙的边疆         
一、语言文字应用
(2019年安徽合肥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而言,文物离大众生活较远,通常会给人一种__________的感觉,而珍藏上百万件文物、承载中国文化记忆的故宫更是给人这样的感觉。原创文化综艺节目随着这两年的兴起,《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让高高在上的故宫可以零距离甚至是近距离地与大众接触,文物不再“高冷”。最近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另辟蹊径,以__________文化创意产品为目的,通过文化探秘,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承载文化记忆的文物以真实、生动、具体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其中,文化探秘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故宫文物的探寻,观众得以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神秘故事与文化价值。节目中的神秘嘉宾带领观众走进故宫识宝,__________故宫未知世界。随着探索的一步步深入,一个个被揭开的秘密让所有国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节目的另一个亮点,则是采用现代科技与另类表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讲述、对历史进行还原。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的和谐共生,让故宫不再是冰冷、严肃而又高高在上的历史承载体。
(   )。它与嘉宾“甜蜜互动”,被誉为故宫文化的“百科全书”。而节目中的情景再现更是让观众身临其境,不断地穿梭于古今之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节目__________地传递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提升了文化自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不可攀 打造 探寻 潜移默化
B.望尘莫及 打造 探询 耳濡目染
C.高不可攀 制造 探询 潜移默化
D.望尘莫及 制造 探寻 耳濡目染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高不可攀”指高得没法儿攀登,多指难以达到或攀附;“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此处并没有强调“落后”的意思,而只是强调文物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难以触摸到的感觉,故应选用“高不可攀”。第二空:“打造”的意思是制造(多指金属器物),还比喻创造或造就,如“打造著名品牌”“打造企业形象”“打造优秀人才”;“制造”指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也指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含贬义)。结合横线后的修饰对象“文化创意产品”来看,此处要表达创造、造就的意思,故应选用“打造”。第三空:“探寻”指探求,寻找;“探询”指探问。前者侧重于“寻找”,后者侧重于“询问”,结合横线后的修饰对象“故宫未知世界”来看,此处应选用“探寻”。第四空:“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此处的主语为“节目”,故应选用“潜移默化”。故选A。
答案: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年随着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兴起,《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让高高在上的故宫可以零距离甚至是近距离地与大众接触,文物不再“高冷”。
B.这两年随着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兴起,一系列节目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让高高在上的故宫可以零距离甚至是近距离地与大众接触,让文物不再“高冷”。
C.这两年随着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兴起,《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让高高在上的故宫可以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与大众接触,让文物不再“高冷”。
D.原创文化综艺节目随着这两年的兴起,一系列节目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让高高在上的故宫可以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与大众接触,文物不再“高冷”。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应把“随着”“这两年”放在“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的前面,让“一系列节目”作整句话的主语,据此排除D项;二是不合逻辑,“近距离”和“零距离”是递进关系,“零距离”程度更深,应该放在后面,“零距离甚至是近距离”应改为“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据此排除A、B两项,故选C。
答案:C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节目用阿尔法蛋机器人这个科技界实力“萌宠”为故宫注入新鲜血液,展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气质
B.阿尔法蛋机器人这个科技界实力“萌宠”被用来为故宫注入新鲜血液,展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气质
C.节目用阿尔法蛋机器人这个科技界实力“萌宠”展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气质,为故宫注入新鲜血液
D.阿尔法蛋机器人这个科技界实力“萌宠”为故宫注入新鲜血液,该节目展现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气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后语句的主语是“它”,指的是阿尔法蛋机器人 ,按照陈述对象话题一致的原则,括号中的内容应该以“阿尔法蛋机器人”为主语,据此排除A、C两项;D项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为“该节目”,与后面语句的主语“它”依然无法保持一致,造成衔接不畅,所以也要排除。故选B。
答案:B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为“行星系”下一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行星系)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宇宙在爆炸发生后的百分之一秒时,温度大约是一千亿摄氏度,比最热的恒星中心还要热,以致不可能聚集成任何普通的物质成分,即不可能聚集成分子、原子甚至原子核,能够在爆炸中相互飞速地分离的只是各种基本粒子,一类是电子,另外一类是正电子,还有数目大致相等的各种中微子。除此之外还充满了光。随着爆炸继续下去,温度下降了。在最初的三分钟终了时,下降到十亿摄氏度,这个温度能使中子和质子开始组成复合的原子核。这个时候宇宙的组成主要是光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核物质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又过了几十万年,温度终于冷却到足够低,可以让电子与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依据材料,简要概括宇宙爆炸在不同的时段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百分之一秒时)飞速分离出各种基本粒子(或:分离出电子、正电子和各种中微子);
(2)(最初的三分钟终了时)中子和质子组成复合原子核;
(3)(几十万年之后)电子、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的4-6段,完成6-8题。
6.对文中加线的“天神”一词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天神”指上天的意志。
B.“天神”指宇宙的规律。
C.“天神”指我们所处的地球。
D.“天神”指现有的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从“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一句可以知道,“冒犯‘天神’”指违背规律,所以“天神”指的是宇宙的规律。
答案:B
7.对下列文本中语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但海水面积之大远非我们所能穷尽。
B.“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意思是说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约30万公里。
C.“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意思是说地球在宇宙中未必是唯一的,地球环境并不具有代表性。
D.“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意思是说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这个地球是十分罕见的,证明了地球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A项,没有解说出这句话的比喻义。B项,“30万公里”是1光秒。D项,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天体在宇宙中的稀罕而珍贵。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目前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地球的认识。
B.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可能还十分“幼稚”,但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努力不会白费。
C.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是用来丈量天体之间的距离的,也是目前最大的长度单位。
D.由于地球在天体中不具有“典型”性,我们目前基于地球获得的知识,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说法错误,文中是作者相信不是在作无谓的空想,并没有说“已经证明”。
答案:B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材料一: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千米,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事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北京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千米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平均年龄为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的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月表软着陆”错,从材料一看,应是“月背软着陆”。C项,“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错,材料三是说“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D项,“都是‘80后’‘90后’”错,材料四说的是“几乎全是年轻人”。
答案:B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C.从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主要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错,材料一是说“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答案:B
11.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可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可依据文中对探月科学家的相关叙述描写,从科学家队伍参与研究、奉献等角度加以概括。客观原因则是国家对探月工程的政策制定、支持、指挥推进等。结合文中评价性的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①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
②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
③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共36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4 科普文章
十三 宇宙的边疆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