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6:29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1 中外小说
单元学习说明
一 林黛玉进贾府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1
53
挂4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课时训练1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梦想是________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为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揽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航天工作者们________。中华民族的航天梦,__________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
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________。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当放在“航天事业”之后;二是分句顺序不当。“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中国精神的体现”是航天事业蕴含的具体内容,应在“其深层所蕴含的”之后,而且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答案: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激发 苦心经营 承担 负重致远
B.激发 煞费苦心 承载 任重道远
C.萌发 煞费苦心 承载 任重道远
D.萌发 苦心经营 承担 负重致远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萌发”指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激发”指刺激使奋发。“萌发”强调在一种缓慢、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激发”则强调在较短时间通过外界事物的干扰、影响而发生。根据语境,此处应选用“激发”,据此排除C、D两项。再看第三空:“承担”指担负,担当;“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从语境中的“豪情壮志”来看,此处应选用“承载”与之搭配,据此排除A项。故选B。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C.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D.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上文说的是“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C项中“过去数十年中”在句首,更能强调太空探索时间之久,故选C。
答案:C
4.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晚饭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简要分析其所含的意思。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得体与否的辨析能力。“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表达感激之情,“只是还要过去……恐领了赐去不恭”表述尽快离去的理由,“异日再领,未为不可”请求谅解,改日从命。
答案: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表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
5.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此题,需要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其情节神韵,明确二人的特殊之处,展开联想想象,运用对偶句来描述。描述的内容必须是二人初会的“情景”。可以巧用原文词句。
答案:(示例一)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示例二)灵犀相遇,抬眼大惊,便觉特眼熟;神韵交汇,放目一笑,即感旧相识。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8题。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6.下列对选段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是对贾府环境的客观描写,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B.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C.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如“敕造宁国府”的门匾,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D.通过环境描写深刻反映封建社会统治者奢靡腐朽的生活,间接揭示了阶级压迫的沉重和社会矛盾的深刻。
解析:本段的环境描写是透过林黛玉的眼睛看到的。
答案:A
7.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描写中最为经典的一处,充分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答案:指“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勾勒出王熙凤恃宠放诞的特点。
8.赏析画线部分的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与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中还应抓住画线句中的“竟”字来理解。“竟”是一个副词,表转折。这里用于加强自责语气,从而突出对黛玉的关心,讨好贾母。
答案:运用语言描写,王熙凤在言语中奉承讨好了黛玉、三姐妹、贾母,表现出她人情练达、八面玲珑的特点。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倔探春恣性拒抄检
曹雪芹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
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
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自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
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
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颠颠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没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服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王熙凤领着众婆子抄家到探春院中,探春早猜出其中的缘故,王熙凤等来了以后,她让丫头们打开所有的箱柜,等候着抄检,以便让来者当场现丑。
B.探春面对王熙凤除疑的借口,冷笑以对,说自己是窝主,丫头们所有偷来的东西都交予她,这种敢作敢当的气魄对王熙凤等具有极强的震慑作用。
C.王熙凤面对心强气盛的探春,表现得十分冷静和善,一再陪笑,说这是太太的主意,并让婆子们赶快离开,一副息事宁人的姿态。
D.探春十分袒护自己的丫鬟,只允许王熙凤抄检自己,不允许抄检丫鬟,说自己比众人歹毒,这种以守为攻的态度显示了探春的勇毅和胆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B项,“敢作敢当”理解错误,东西不是探春和丫鬟偷的,不能说是“敢作敢当”。
答案:B
10.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在这段节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探春胆识、气魄和维护自身尊严的决绝态度。
答案: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她从家族的全局利益着眼,义正词严,坚决反对抄家,她目光敏锐,头脑清楚;她敢于斗争,态度强硬,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丫头们的利益,不但顶撞凤姐,拂逆王夫人之意,且打了王善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具有极强的反抗精神。
11.文中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请结合你的理解,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分析,要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这句话含义十分深刻,是探春对贾府现状的洞察,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预言,在今天也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答案:探春关于封建家族“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的洞彻之见,是对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预言。她亲眼看到了家族“自杀自灭”的开始,敏锐地感觉到她赖以存身的大族人家正无可挽救地走向败亡,是对贾府肆无忌惮的统治者的当头棒喝。这句话也警示我们,要注意内部矛盾,强化自身,只有如此,方能抵御外物之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