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2课 《祝福》(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第2课 《祝福》(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23:07:08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2 祝福          
一、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内,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观测场所,将________低频射电观测点的空白。整个降落过程可谓________,“嫦娥四号”继承了“嫦娥三号”绝大部分月面软着陆技术,但落月难度更大。
嫦娥四号与地面交流需要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中转,其间会产生约60秒的延时,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降落过程显然太久,因此落月全程需要由它自主完成。“嫦娥四号”探测器之所以能够完全自主判断,实现“盲降”,靠的是GNC系统。研发费时三年的G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为了防范“鹊桥”在最紧张的、不可逆的月球背面着陆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数据上传,GNC系统设计了数据延时注入功能,即把要注入着陆器计算机的数据做成带有时间标签的数据包提前发送到着陆器的某个地方暂存,(  )。GNC系统还可以进行“全程自主故障诊断与重构”,________发生故障,系统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进行“诊断”,找到病因并剔除病灶,保障机体整体功能的正常,确保落月过程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弥补 惊心动魄 尽管 万无一失
B.弥补 触目惊心 万一 安然无恙
C.填补 触目惊心 尽管 安然无恙
D.填补 惊心动魄 万一 万无一失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弥补”指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填补”指补足空缺或缺欠。结合后面的“空白”来看,此处应选用“填补”与之搭配。第二空:“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触目惊心”的意思是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此处强调“嫦娥四号”降落的过程非常壮观,让人很受震动,故选“惊心动魄”。第三空:根据语境可知,“发生故障”与“系统可以随时自己给自己进行‘诊断’”之间为假设关系,故此处应选用“万一”。第四空:“万无一失”的意思是绝对不会出差错;“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此处强调GNC系统可以进行自我诊断和修复,以使落月过程没有任何意外,故选“万无一失”。故选D。
答案:D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研发费时三年的G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B. 费时三年研发的G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奔月、环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C. 费时三年研发的GNC系统担负“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D. 研发费时三年的GNC系统负责“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环月、奔月、落月整个过程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定语位置不当,“研发费时三年的GNC系统”可改为“费时三年研发的GNC系统”;二是搭配不当,“担负”与“控制”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负责……控制”;三是并列词语顺序不当,“环月、奔月、落月”应改为“奔月、环月、落月”。故选B。
答案: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时间相同时,数据便自动注入
B. 待到该标签时间和着陆器上的时间相同时,数据便自动注入
C. 待到着陆器上的时间和该标签时间相同时,自动被数据注入
D. 待到该标签时间和着陆器上的时间相同时,自动被数据注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文可知,此处是介绍GNC系统数据延时注入的工作原理。据“把要注入着陆器计算机的数据做成带有时间标签的数据包提前发送到着陆器的某个地方暂存”可知,其原理是当着陆器的时间与时间标签的时间相同时,数据就会被注入。C、D两顶中的“自动被数据注入”主客颠倒,排除。B项,与GNC系统的工作原理不符,排除,故选A。
答案:A
4.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幅画面——祥林嫂再一次来到鲁镇时,见人就说,逢人就讲“我真傻,真的……”大家围拢着聆听。请你为这幅画面配上一段画外音,不得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凡影片中发出的声音,其声源不在画面内的,即不是由画面中人或物直接发出声音,都称为“画外音”。 画外音通俗点理解就是:注解,题外话。也就是对画面的注释。《祝福》咱们学过,祥林嫂前后的变化很大,是她经历了一些无情打击之后变成这样的,可怜,可叹。同时,要揭示那些看热闹的人,心灵的扭曲是国民之殇。
答案: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完全不是原来那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人了,无数次的打击,尤其是失去了亲子的疼痛,已经将她彻底变成了一个麻木的奴隶。而那些围观者以戏弄同类为快乐,也实在是抹不掉的国民之殇。
5.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诸葛亮有两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以身报国的誓言,也是他作为一个千古忠臣的见证。
(示例二)李白有两句惊世之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自信达观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被压抑情绪的释放。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6.对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被祥林嫂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怕她继续穷根究底却无言以对,因此选择离开。
B.“我”感觉到了祥林嫂话中的异样,怕自己的回答让她想不开,于是抓紧时间离开。
C.“我”经不住祥林嫂追问,只能含混其辞,但心有愧疚,同时对她的命运有些担心。
D.“我”了解祥林嫂的经历,却不愿意明确回答对方的问题,这反映了“我”的冷漠。
解析:不是冷漠,是无奈和无能为力。
答案:D
7.祥林嫂为什么要问“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个问题?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祥林嫂的这个问题,与她矛盾的思想密切相关,她既怕有魂灵,又期望有魂灵;询问“我”是想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围绕这个观点分析即可。
答案:因为她希望死后有魂灵,那样她就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爱子;又希望死后没有魂灵,没有地狱,那样就不会被锯成两半。这既反映了祥林嫂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摧残之深,更能表现她对命运的反抗。
8.“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是哪几个字?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中不难找出“我”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回答即可。这种回答说明的问题,可以结合作者的思想状况与情感来分析。
答案:“我”的回答概括起来是: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这表明“我”同情弱者却又无能为力,在现实面前想推脱逃避。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解析:选顶中“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说法有误。
答案:D
10.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中国的脊梁”——大禹这一人物形象。具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禹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无畏无私的精神。外貌描写“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体现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语言描写“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体现他了解民情,为民请命的坚定决心;而他作为官员,深入民间,公而忘私,面对施压意志坚定,不改初心,又与其他官员的吃喝享乐、无所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11.《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事”在《理水》中指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新编”指作者将这一故事结合社会现实赋予新的含义,既有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现实社会的讽喻。
作者一方面依史写作,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以“导”治水新法,锐意革新,不怕保守势力的攻击和恫吓,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社会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的神话氛围里,刻画出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怪诞的世界。
这种现象、对比与讽刺并现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故事新编》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共35张PPT)
同步导练/RJ·必修③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
01 中外小说
二 祝福
快乐晨读
课前预练
课堂精研
课后拓展
课时训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