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20 13: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动物的运动》作者姓名:王健 所属学校:黄平旧州第二中学
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 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目标 1.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5.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 计划
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由教师展示出本节要探研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探研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给以纠正,再由教师补充讲解。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实例进行说明和讲解。
教学重点 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理解反射的概念。
教学方法 观察、体验、分析 、讨论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
教学流程 播放 PPT课件,引出人的反射行为→七个问题展示,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研;学生合作成果展示→教师加以点拨→课堂小结→效果检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为何老师叫“上课,起立”时,听到的是耳朵,行动的是腿?耳朵、腿由神经系统联系在一起类似例子有很多,被称为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板书:第二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观看PPT图片。 PPT图片 便于学生观察,获取相关信息 用一段文字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给每个小组布置下列思考讨论题。1、(膝跳反射实验)说一说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2、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 3、什么是反射? 4、我们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这种反射的呢?这个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5、看图(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弧示意图):想一想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烫? 6、什么是复杂反射和简单反射?(复杂反射?条件反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7、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哪些属于复杂反射、哪些属于简单反射?哪个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合作学习。 PPT图片展示七个问题 通过PPT图片展示让学生按步骤去探研七个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研 1、(膝跳反射实验)说一说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2、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 3、什么是反射? 展示膝跳反射实验图片讲解:膝跳反射原因,归纳什么是反射。板书:一、反射 回答:膝跳反射实验说明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展示膝跳反射实验PPT图片 更直观了解反射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膝跳反射与神经系统有关。
4、我们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这种反射的呢?这个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反射弧思考: 5、看图(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弧示意图):想一想先缩手还是先感到烫?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图片,认识关节与杠杆原理的关系,同时让学生进行关节活动。 观看缩手反射图 观察图(松开烫手馒头的反射弧示意图) PPT图片 PPT图片 运用视频,将抽象的结构形象化。 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反射的结构基础。 学生通过图片,能直观认识缩手反射的完成过程。
6、什么是复杂反射和简单反射?(复杂反射?条件反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板书:三、反射类型 学生通过学习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三个成语,区别复杂反射和简单反射。 展示一张三个成语图片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复杂反射和简单反射。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充分认识复杂反射和简单反射。

课堂小结 反射的意义:人和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的适应,都是通过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实现的。简单反射只能对恒定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而复杂反射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新建,使人和高等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更精确的适应。
练习 练习册41页


板书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
1、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2、膝跳反射来不及思考,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不受大脑的控制。
二、反射弧
1、 反射弧的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 感觉的产生
三、反射的类型
1、简单反射
2、复杂反射
3、人类特有的反射
教学反思
应用知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例子的时候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照顾到前后内容的连贯性。最好前面的例子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后面用刚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既是检测知识落实的好方法,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不让学生感到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