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周剑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或理念
一、导入章、节标题 引出“运输” 导出章标题 问:由第二章可知食物在消化道被消化吸收;由第三章可知气体在肺部进行交换,那么营养物质和氧气怎样才能到达“遥远”的组织细胞? 回答:必然存在“运输” 温故“引”新,导出章标题
运什么? 导出血液功能 问:需要运输些什么呢? 思考讨论后回答: 每个细胞只要活着就必须消耗氧和氧料,同时产生废物,所以这些东西必须都要能顺利运输 结合旧知 大胆推测 导出血液功能
靠什么运? 导出节标题 问:靠什么运? 提示:氧、氧料及废物的运输通道必须满足的条件: 1.四通八达 2、遍布全身 认真思考,反复比较后回答:“血液”就能满足此条件(导出节标题) 类比法应用 导出节标题
新知探究 探究主题一:血液 问:你在哪里见过血?请描述一下你对血的认识 踊跃发言 相互补充 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面向全体、关注差生、赏识教育
出示加入抗凝剂的新鲜鸡血 1.观察: 分成几层? 2.思考: 为什么分层? 3.推测: 每层是什么成分? 4.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血液分为三层 上层是血浆,中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 引导思维方法:动用多种感观认识事物 用新鲜血样品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显直观——不照搬教材
探究主题二:血浆 猜测1: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www.renjiaoshe.com 猜测2:血浆的功能是什么? 指导观察教材图IV-29 血浆成分示意图 根据血浆的名称猜测 血浆的成分主要是水、无机盐、血浆蛋白等 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水占全血超过一半,为后节“无偿献血”作铺垫 识图能力和 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探究主题三:血细胞1.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血的外部特征大家已明了,可内部细节又究竟如何? 激发起求知欲和好奇心 巧妙过渡 逻辑分明
观察人血永久图片,复习显微镜用法 然后换永久涂片仔细观察 增强探究真实性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 什么细胞数量最多? 如何识别红/白细胞? 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 观察,思考讨论 回答问题 (代表发言) 自主学习 局部合作
强调: 红细胞中部光亮处并非细胞核 白细胞被染成了蓝色,但本身并非蓝色 明辨“是与非” 明辨“是非” 警防“误区”
2.探究红细胞 1)播放微课视频《红细胞》 2)红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是什么? 3)学以致用:看血液化验单,分析病因 观看视频,结合鸡血样品,总结红细胞的特点: 数量最多,呈红色,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后没有细胞核 功能:运输氧气 实物是最好的“多媒体”
3.探究白细胞 1)播放微课视频《白细胞》 2)白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是什么? 尝试描述吞噬过程: 发现敌情,迅速逼近 围追堵截,展开攻势 土崩瓦解,同归于尽 拟人法,形象生动 语言美感渗透进学科
3.探究血小板 1)播放微课视频《血小板》 2)血小板的特点及功能是什么? 3)学以致用:看血液化验单,分析病因 看视频、理解止血原理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揭示抽象深奥的生理过程
4.自主学习、列表对比三种血细胞 让学生自学教材,自主列表比较血细胞 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分析异常情况 列表比较 自主学习 人人参与 协作完成
三、小结 问:本节课后你有何新收获? 踊跃小结,相互补充 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喜获自信
问: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讨论 照应本节标题 首尾呼应
四、课堂练习 分层次布置练习、适当点拨 讨论本节教材练习 即学即练 即学即用
五、布置课外作业 你知道白血病吗? 课下查资料 下节课交流 课外拓展: 培养获取新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