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件(18张PPT)+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件(18张PPT)+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20 17:58:57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 2 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数学四年级下册(RJ) 教学课件1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直接写出得数。
270+500 = 15×30 =
320÷4 = 24+8+76 =
18+150÷6 = 87÷3×3 =
98-7×8= 712-257=77045080108438742455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算:3+3+3+3 =12用乘法算:3 × 4 = 12每份数份数总数因数因数积(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12 ÷ 3 = 4(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2 ÷ 4 = 33 × 4 = 1212 ÷ 3 = 412 ÷ 4 = 3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 12 ÷ 3 = 4 12 ÷ 4 = 3被除数除数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简单练习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504÷14=______3614504÷36=______2.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
(1) □+○=△( )
(2) ○-△=□( )
(3) ☆÷◆=◇( )
(4) ☆×◇=◆( )×√√×中等练习1125÷45=251.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13936÷67=20813936÷208=6725×45=112521×48=10081008÷21=482.101542036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3.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36715616拓展练习商店里有水果糖、玉米糖和奶糖共200千克,其中水果糖的质量是玉米糖的3倍,奶糖的质量是水果糖的2倍,玉米糖有多重? 200÷(3+2×3+1)
=200 ÷(3+6+1)
=200 ÷10
=20(千克)
答:玉米糖重20千克。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要注意: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要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利用这些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二,第1、3、5、6题。数学四年级下册(RJ) 教学课件谢谢!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第6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自己能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新知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乘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几种方法?
加法:3+3+3+3=12(枝) 乘法:3×4=12(枝)
(2)师:像上面这样3+3+3+3,我们还可以用3×4表示,那什么样的加法我们可以用乘法表示呢?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认识除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2)、(3)。
师:仔细阅读上面的两题,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上面的两题,都含有哪几个量?
(3)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你能尝试列式计算吗?
(5)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可以分别叫做除数和商。
师:从上面的(1)、(2)、(3)题中,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教师可提示回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参照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小组内讨论并试着总结一下。
34×12=408 408÷12=34 408÷34=12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二第1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重点要说说为什么)
3.练习二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拓展提升
1.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280,被除数是多少?
140
2.已知甲÷乙=丙,甲是乙的16倍,甲是丙的28倍,甲是多少?
448
3.小强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13……22
六、课堂总结
师:关于乘、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3~6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后得出答案。
学生独立思考并单独汇报。
学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不足之处:引导语言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不够准确。
教学建议:本节课应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乘、除法之间关系的归纳提供了必要的素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