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呼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 呼吸》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21 06: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健肺强肾 精力充沛
第一节 呼吸
第一节《呼吸》内容的中心是说明人体必须时时刻刻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人体利用吸进的氧,氧化组织细胞里的一部分有机物,释放其中的能量,以满足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的功能主要是由呼吸系统完成的,呼吸系统各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人体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是新陈代谢重要的功能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与血液循环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呼吸的生理过程中,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四个连续过程,除肺通气外其余三个过程都与血液循环有密切联系。因此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知识是学好呼吸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体的呼吸运动和肺通气;(2)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3)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和呼吸的实质。
难点: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
本节的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到应自觉地维护周围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突出人体的健康与空气质量息息相关,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人类自己。
二、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
教材分析
本节《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和下节《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理解呼吸的实质。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于习惯上人们容易认为吸气引起胸廓扩大,呼气使胸廓缩小,因此在《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的“身边事”中提出了“吸气—扩胸、呼气—缩胸”还是“扩胸—吸气、缩胸—呼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做实验,体会胸廓的变化是如何引起肺的张缩并导致吸气和呼气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人工呼吸是肺通气知识的应用,练习并掌握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学生分析
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变化情况,涉及到物理学中容积与压强的关系,初一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所以理解本部分知识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尽量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容积、压强间的变化关系。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本节中有大量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探究竟”指导学生自己体会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人体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技能性目标:
尝试人工呼吸的方法,将肺通气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的方法,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是胸廓的变化引起呼吸,还是呼吸引起胸廓的变化?”
当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情绪也很高涨时,投入到探究竟的学习中。
“探究竟”
1.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胸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2.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肋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肋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如果学生还有疑义,可以让学生在不扩胸和不缩胸的情况下,体会是否能吸气和呼气?
(学习人体结构、生理等知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另外,本节实验简便易行,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可重复多次实验)。
学生的实验只说明了胸廓横向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膈的运动引起胸廓纵向变化,胸廓纵向变化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介绍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手向下拉橡皮膜代表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反之,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上下径缩小。总之,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立体的、真实的现象比看图更能使人信服。
肺通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步,其原理与其它呼吸过程的原理均不相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人的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人”肺内。教师应结合“知识链”的内容,适当讲解。
在“大家谈”之前,教师应补充讲解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这样可以在“大家谈”中谈得更系统,并且与“知识链”衔接。
“实际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肌的舒缩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另外,表示人体健康状况有两个指数—呼吸频率和胸围差,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学生介绍并组织学生操作。
“亲自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人体塑料模型进行人工呼吸的练习。如果同学之间进行练习,重在掌握要领。
对这一问题很可能有不同意见,甚至同学间会争论起来。学生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按教师引导自己体会胸骨移动与呼吸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回答。
学生按教师引导自己体会肋骨移动与呼吸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回答。
(为使现象明显,也可以在做扩胸和缩胸动作时,可以把一小纸条贴在鼻孔处,观察纸条如何动。)
有疑义的同学可按教师的提示进行实验。
最后使全班同学都理解胸廓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
观看“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拟演示装置。认识演示器装置的各部分与人体结构的对应关系。
学生观察演示过程和结果,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后,用语言进行表述。
如果时间允许可安排学生自己做:
一名学生面对大家操作,在操作的同时,用语言给大家讲述膈肌是如何引起胸扩纵向变化的。其他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
最后让学生总结“探究竟4”中的表格。
分组讨论:体育老师喊:“吸气—扩胸,呼气—缩胸”的口令,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否科学?各组请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