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基于前置性体验的对话式课堂”课时教学设计
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刘 婷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课时一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目标分解与述写
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1. 体验科学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 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4. 说出大量根毛对于植物吸水的意义;
5. 说出木质部的结构特点对于植物运输水分的意义;
6. 说出气孔的结构特点对于植物散失水分的意义;
评价设计
1. 目标一达成评价:通过小组交流前置性体验活动的发现与疑惑,结合老师展示的同学们体验过程较好的照片与操作有误的照片以及老师收集的同学们的疑惑,帮助学生学会描述实验现象与结论,促进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2.目标二达成评价:通过前置性体验活动、已有前认知和老师提供的图片等资料,在自主构建与合作交流中初步构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并通过对图片资料的再次观察、联系与推理,进一步次构建完善路线。
3. 目标三达成评价: 通过前置性体验的感悟与老师提供的图片与资料,自主推测出植物的蒸腾在水循环中的促进作用。
4. 目标四、五、六达成评价:通过前置性体验活动与老师提供的微观结构图,自主并合作交流出根毛、导管、气孔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助于其吸收、运输、散失水分的生理功能,从而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终结性评价 :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前置性体验中的疑问;
2、检测题进行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
教学方法
前置性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实物与模型演示、多媒体和希沃授课助手软件的应用等。
前置性体验活动设计与教学前准备
1.教师准备:①设计前置性任务单,并提前一周通过qq平台向学生发布。任务单见下面附件。②课前预实验准备:玉米根毛、浸染红墨水的冬青枝条和丁香花等。③准备输导组织的模型、叶片横切模型。④通过qq平台收集学生前置性体验的疑惑与做的较好的照片以及操作有问题的照片,梳理照片与疑惑,准备上课用。
2.学生准备:利用课余与周末时间进行前置性体验活动,然后将活动过程照片和体验的发现与疑惑填写在任务单上,用qq发送给老师。
附: 前置性体验任务单
体验一:
体验二:
体验三:
体验过程:培养玉米种子,直至其长出根毛,先用肉眼观察,找到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再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你能估算出根毛的数量吗?
体验过程:取一段生长旺盛且带有叶的茎,把它放在水里剪断,然后放置滴有红色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注意观察会发什么现象?(哪些地方变红了?)把茎横向切断,看看横切面上有什么发现?然后再把茎纵向切开,观察又有什么发现?
体验过程:将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植物的枝条上,然后将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3小时,观察塑料袋上有什么现象?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没有也的枝条,再把塑料袋套在没有叶片的纸条上,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我的疑惑:
我的疑惑:
前置性体验活动学生的问题收集
通过前置性体验活动,收集到学生产生的疑惑知识:
“观察根毛”后提出的疑问:
1.为什么要长那么多根毛? 2.为什么只有成熟区有根毛?
3. 为什么绿豆的种子似乎没有根毛? 4.所有的植物都有根毛吗?
5.根毛这么小,是如何吸收水分的?
观察“茎的运输” 后提出的疑问:
1.为什么只有木质部变红?其他地方不变红?
2.为什么木质部可以运输水?3.为什么水可以自下而上运输?
4.为什么茎的表层没有红?5.为什么要选带叶子的枝条?
6.为什么要在阳光下才能吸收水分?
7.为什么草本植物实现现象不明显?
8.为什么用油性的水彩染料效果不明显?
观察“水分的散失” 后提出的疑问:
1.为什么会产生水珠?水珠从哪里来的?
2.水是怎么从植物体内出去的?
3.植物吸收的水分为什么要散失出去?自己留着多好?
驱动性问题
绿色植物是如何将土壤中的水运送到大气中,从而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学习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水循环示意图”——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中箭头所表达的含义。
根据图片、“前置性体验”以及前认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从而引出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植物体参与到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2.如果没有植物的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可以进行吗?推测植物体在水循环中的贡献有多大?(老师提供资料:某热带雨林中蒸腾量占降水量的80.5%)
3.初步概括植物体是通过哪些结构把水分从土壤中运送到大气中去的?
通过组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初步达成共识:
植物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依据是小学学过蒸腾作用和前置体验三的发现:套在植物外面的干燥塑料袋上有水珠出现。
没有植物也可以进行水循环;根据资料中热带雨林的蒸腾量占比大,说明植物不仅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而且还起到了促进作用;
根吸收水分,茎运输水分,叶片散失水分。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看图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联系的能力;二是通过三个问题的对话,帮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初步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三、学生在推理分析时,通过其有理有据的表达,进一步提高倾听、表达的能力,并发展思维。
【新授】
环节一:前置性体验的课上交流与提升
达成目标: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交流前置性体验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前置性任务单(一是观察根毛;二是观察放在红墨水中的茎;三是塑料袋套有叶和无叶的植物;),再次认真观察老师下发的“浸泡过红墨水的冬青枝条与丁香花”交流三个前置性体验活动;
小组交流内容: “我的发现”与“我的疑惑”。
老师组织全班交流,进而评价。
【评价】展示同学们完成较好的体验照片,并进一步思考:
1.根据每个体验发现的现象,分别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老师出示的同学们体验过程比较好的照片和操作有误的照片,回答下列问题:
①前置体验较好的做法与照片:将蟹爪兰的茎、海棠的叶和花同时插在红墨水中,你发现了什么?结合西红柿和橘子中的筋络图片,说明了什么?
②前置体验操作有误的照片:将整个花盆都套起来的塑料袋上也有水珠出现,地里的大棚上也出现水珠,这两个操作能说明水分是从植物体内散发出来的吗?为什么?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达成共识:
1.观察根毛:发现根毛又多又细,这样有利于增大吸水面积;
观察茎的运输:染红的部位是木质部,说明木质部运输水分;
观察水分散失:套在有叶片的植物塑料袋上出现水珠,没有叶片的塑料上没有水珠,说明叶片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
2. ①植物的花、叶、茎中都有运输水分的输导组织,果实中也有输导组织,植物体内的运输水分的输导组织是联通的,彼此有联系的。
②两个例子中都不能说明水分是从植物体内散失出来的,因为土壤中也有水蒸发出来。
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提升:
①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对应性,要符合逻辑
②实验操作过程中,步骤的严谨性。
最后,老师展示从同学们的任务单上收集到的“我的疑惑”,进一步引导学生:
①前置性体验活动非常有意义,有了体验才会有深入的思考。
②体验中同学们提出的“我的疑惑”说明同学们真正思考了,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先解决与本课内容直接相关的疑惑,其余的将会通过后面的学习再解决。
【设计意图】
一、通过前置性体验活动的交流,不仅为后面的构建水分运输途径做以铺垫,并且在交流中渗透了科学探究的相关注意事项,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能力;二、过程中全部采用学生自己体验的一手照片,激发了学生前置性体验活动的热情,并借助不同类型的体验照片作为评价,一举两得;三、展示学生体验过程的疑惑,培养学生深层思考的优良品质并为课堂总结的评价留白。
环节二:初步构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达成目标:1.描述水分在植物内的运输途径。2.说出大量根毛对于植物吸水的意义、木质部的结构特点对于植物运输水分的意义、气孔的结构特点对于植物散失水分的意义。
任务:请根据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写出“水分在植物体内历经的具体结构”。采用“文字+箭头”的形式表达,并说出你的依据。
先自主学习:学生在助学单上尝试初步构建;之后老师出示合作与展示要求,再进入合作学习。
合作要求: 1.合作探讨进行完善路线;2.梳理小组内的共识路线、分歧和疑惑; 3.选出代表,做好记录,准备上台展示。4.时间4分钟。
展示要求: 1.先说共识,再说分歧与疑惑。 2.组织生生互动。
老师在挑选有代表性的小组书写的的途径,用手机拍摄上传到希沃授课助手软件,然后学生对照大屏幕展示合作后的路线图,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达成以下:
1.初步构建起水分在植物内的运输途径;并在学生的补充质疑中不断完善;
2.交流过程中收集小组的疑惑,并先解决与本节主干知识有关的疑惑,留下与主干知识无关的疑惑。
【评价】为什么根茎叶能够起到“吸水、运水、散水”的功能?
任务:结合体验与图片资料(来自学生的三个体验照片、叶的结构示意图、显微镜下气孔图、木本植物茎结构模式图、导管模式图、尖的纵切结构示意图、根毛成熟区模式图),观察并分析根、茎、叶中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保证其能完成“吸水——运水——散失水”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水分在植物体内历经的具体结构”。
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然后上台展示。
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老师出示导管模型、叶片横切面的结构模型,达成共识:
1.根毛细、多、密,大大增加了吸水面积,保证了吸水的效率;
2.茎中有输导组织导管,导管有很多管子组成,并且导管是死细胞构成的中空的管道,畅通无阻,保证了水分的运输;
3.叶片上有气孔,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证了水分可以散失出去;
4.通过以上的结构特点,体现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进一步补充水分运输途径的路线图,如根成熟区导管、叶肉细胞等。
【设计意图】
一、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构建水分运输途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联系、应用以及逻辑推导的能力;二、整个过程中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主导的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展示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三、过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体验与前认知,培养了学生学会有理有据的思考与表达,有助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四、评价中有提升,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任务评价一致性。
【当堂总结】
1.梳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2.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前置性体验活动中留下的与本节课有关的“我的疑问”:
①为什么要长那么多根毛?
②为什么只有木质部变红,树皮和髄等这些地方却不变红?
③体验三中料袋上的水滴是怎么出来的?
板书
设计
附:学习资料—课堂助学单,如下: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助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