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课件(2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课件(2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17:17:01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子衿》教学设计
课题
《子衿》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难点
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经·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正风·子衿 》
齐读
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吸引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关于《子衿》
《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由于子衿是古代学子的服饰,故《毛诗序》认为是“刺学校废也”,但从全诗来看,更像是对友人的诚挚的思念。此诗深切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
二、背景介绍
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三、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1、《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 共40篇。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2、《诗经》“六艺”
“六艺” 即“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 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3、《诗经》的题材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形式多样,题材十分广泛,它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 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四、解题
子衿: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
五、读准字音
子衿(jīn ) 嗣音(sì ) 挑(tāo )兮(xī )达(tà )兮 城阙(què )
六、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深思的样子。
④宁:音( nìng )岂,难道。
⑤嗣:音(sì),接续,继续。
⑦挑达:音tāo, tà,独自徘徊的意思。
⑧城阙:城门。
七、诗歌大意:
青青的是你的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八、诗歌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九、艺术特色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
十、课堂练习
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诗歌前两章重章叠句,①其特点是: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其作用是:②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③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④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
明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是不能等同于“一日”的,是有悖常理的。②从诗歌抒情看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前两章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在焦灼万分地思念恋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她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动作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更加心烦意乱。所以这一日之别,在她的心理上很自然的延长为三个月。③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女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看似痴语,却妙达恋人心曲,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十一、拓展延伸
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后,让我们欣赏《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品味诗经的经典魅力。
采葛
《诗经·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1)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2)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3)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4)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赏析:
《王风·采葛》只有短短的三句,短得不能再短,但却把日月拉得很长很长。这是一首用情很深的相思诗。采葛,是为了织布。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生长期就是三个月,所以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萧,是为了祭祀。萧,是一种类似艾草的香草,采于秋天,所以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艾,艾草,只有保存三年的艾草才有治病的疗效,所以说“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只是短短的一日不见,却如漫漫三月、三秋、三岁,惟愿日日相守。苦了相思,香了岁月。
十二、作业: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子衿》中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来形容相思之苦。课下搜集古诗词中运用夸张修辞的诗句,赏析夸张之妙。
学生默读感知。
默读感知
阅读了解《诗经》
学生齐读
朗读
学生记忆理解
学生齐读
学生理解
学生理解
思考,理解
课下阅读
阅读、理解
让学生对《子衿》
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了解背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
了解《诗经》的分类、形式、方法、内容。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理解诗题,更好的理解诗歌主题。
读准字音
添加词语注释,帮助了解诗意。
诗歌大意让学生更系统的了解这首诗。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
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以致用。
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写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增大阅读量,对《诗经》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比较阅读,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学生默读感知
再次感知整首诗的主题内涵。
板书
子衿
《诗经 ·诗经·郑风》
你的衣领、佩带——我的心境、情怀
一日不见如三月——相思之苦
学生记笔记再次感知诗歌意境主题
对本首诗的结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知。
课件29张PPT。子衿统编版 八年级下诗句导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正风·子衿 》新知讲解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资料助读《子衿》是《诗经·郑风》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由于子衿是古代学子的服饰,故《毛诗序》认为是“刺学校废也”,但从全诗来看,更像是对友人的诚挚的思念。此诗深切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子衿》资料助读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背景介绍吴瑾炎在《经典咏流传》中演唱《子衿》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诗经》资料助读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 共40篇。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诗经》的分类此页隐藏,供老师参考。资料助读“六艺” 即“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 中共有十五国风。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5、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6、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诗经》“六艺”此页隐藏,供老师参考。资料助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形式多样,题材十分广泛,它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的题材此页隐藏,供老师参考。新知讲解子衿: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解题读准字音子衿
[ 先秦 ] 佚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jīnsìxīquètāotà理解注释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深思的样子。
④宁:音( nìng )岂,难道。
⑤嗣:音(sì),接续,继续。
⑦挑达:音tāo, tà,独自徘徊的意思。
⑧城阙:城门。读懂诗意青青的是你的衣襟,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衣佩,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整体把握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整体把握诗歌赏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艺术特色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课堂练习1.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诗歌前两章重章叠句,①其特点是: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其作用是:②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③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④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课堂练习2.诗歌第三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妙在语言悖理,请简要赏析。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天不见你的面,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是不能等同于“一日”的,是有悖常理的。②从诗歌抒情看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前两章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在焦灼万分地思念恋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她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动作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更加心烦意乱。所以这一日之别,在她的心理上很自然的延长为三个月。③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女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看似痴语,却妙达恋人心曲,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课堂总结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板书设计子衿
《诗经 ·诗经·郑风》一日不见如三月——相思你的衣领、佩带我的心境、情怀拓展提高采葛
《诗经·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注释】
(1)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2)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3)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4)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译文:诗歌赏析 《王风·采葛》只有短短的三句,短得不能再短,但却把日月拉得很长很长。这是一首用情很深的相思诗。采葛,是为了织布。葛,生于初夏,采于盛夏,生长期就是三个月,所以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萧,是为了祭祀。萧,是一种类似艾草的香草,采于秋天,所以说“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艾,艾草,只有保存三年的艾草才有治病的疗效,所以说“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只是短短的一日不见,却如漫漫三月、三秋、三岁,惟愿日日相守。苦了相思,香了岁月。作业布置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子衿》中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来形容相思之苦。课下搜集古诗词中运用夸张修辞的诗句,赏析夸张之妙。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