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第二课时 课件(共1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 第二课时 课件(共1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0 17:25:26

内容文字预览

《灯笼》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丰富感情。
3.品味文章典雅的用语,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理解文中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灯笼的图片等)。
2.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背景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下列黑体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神龛(?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
C.吠声(fèi) 焚声(fén) 恐吓(hè)
D.源亨(?hēng) 裴公(pèi) 马前卒(zú)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
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
总之,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以叙为主,以议为辅,过渡转换自然融洽,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
2.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三、深入阅读,体会主旨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思考:
1.“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
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
2.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
3.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4.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四、课堂小结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阅读《土地的誓言》,并将它与本文进行比较,说说两文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
写作特色    
灯笼 结构严谨
              
    文章主旨   爱国情怀
课件19张PPT。灯 笼
第2课时复习导入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
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
C.吠声(fèi) 焚声(fén) 恐吓(hè)
D.源亨( hēng) 裴公(pèi) 马前卒(zú)
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斡旋(wò)锵然( qiāng )裴公(péi)  本文既营造了有关灯笼的丰富生活历史图景,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重点句段的情感表达及其方式。研读课文,体会表达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研读课文,体会表达议论叙述先议后叙,叙议结合,表现灯笼与光明的联系。明确 第二段开始先概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研读课文,体会表达议论 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对儿时乡间生活的怀念,先叙后议。明确记叙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先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研读课文,体会表达议论、抒情 对祖父的神态举止描写,表现出祖父的慈爱和博学。小小的灯笼就是温馨月夜中的长幼情笃。先叙,后议论兼抒情。“静穆”评述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明确记叙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语言、动作描写方法表达出母亲的慈爱和关心,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研读课文,体会表达  在叙述“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研读课文,体会表达议论 先叙述,后抒情,表明作者原意勇赴国难,保家卫国的情怀。明确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研读课文,体会表达议论、抒情 进一步抒情明志,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共御外侮。强化了课文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明确 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研读段落,体会主旨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思考:1.“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豪情。研读段落,体会主旨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思考:2.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以叙为主,以议为辅,过渡转换自然融洽,既写出了与灯笼相关的生活图景,使文章内容丰满,又能自然升华,充分表达深诚的家国情怀。总结表达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拓展延伸材料链接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主旨总结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前后照应,总分总结构。写作特色 1.形散神不散写作特色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结构严谨 阅读《土地的誓言》,并将它与本文进行比较,说说两文的异同。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灯笼写作特色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结构严谨文章主旨 爱国情怀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