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的情况也不同;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知道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理解两个地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也就相差几个小时。
2、过程与方法:以有争议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本课知识的兴趣;先解决方向问题,再认识相对运动,然后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根据太阳视运动证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实验证明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计算北京与乌鲁木齐、北京与纽约的时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物体的运动;认识到规范性操作对实验的重要性;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喜欢与同学分享收获。
教学重点:
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北京、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借助世界时区图计算时差
教学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认识世界时区图
教学准备:
小组:每组1个地球仪、1把手电筒、
教师:ppt、写有“北京-东、乌鲁木齐-西、太阳”的纸片、转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引入:如果我们中午十二点给美国纽约的朋友打电话可以吗?(学生自由汇报)
过渡引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导入,激发学生寻求答案,探索科学的兴趣。)二、认清方向
出示钟表,提问: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顺时针”和“逆时针”)
出示地图和标明东西方向的图标,引导学生明确“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
(设计意图:先帮学生搞弄清方向,清除学习障碍,为下一步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奠定基础。)
三、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导入:我们辨别好了运动方向,对我们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非常有帮助,那么地球到底是朝什么方向自转的呢?
生活例子
(1)出示问题,观看汽车前进视频,学生汇报
(2)出示问题,观看汽车后退视频,学生汇报。
(3)明确:汽车运动的方向与窗外相对静止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转椅体验实验:
(1)让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按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汇报他所看到的周围事物是朝什么方向运动的?
4、填空,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5、根据结论,推理地球的运动方向
(1)提问: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看到太阳是怎样运动的?
(2)思考:地球是朝什么方向自转的?学生汇报
(3)小结: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理论,从而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京、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过渡导入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
出示实验内容;(2)进行实验分工;(3)提出实验要求
(4)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5)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内容;(2)提出实验要求;(3)指名学生进行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地球自转时,北京先迎来黎明。)
五、时区与时差
1、在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后,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2、引出世界时区图,出示供学生阅读,学生汇报自己获得的信息。
3、明确: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把地球分为24个时区,即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
4、出示北京、乌鲁木齐所处时区图,学生计算时差。
5、计算北京、纽约的时差。
6、课前引入问题回顾,学生解释说明理由。
7、拓展训练:北京的小朋友如果早八点上课,你认为乌鲁木齐的小朋友几点上课合适?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世界时区图,能利用时区图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六、总结
学生自己汇报今天学到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老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