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21 13: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我国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牛耕完善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物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3.观察右边图片,图1至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
B.人类已经进人到石器时代
C.铁农具已经取代了石器
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4.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因,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牛耕开始使用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5.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遂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王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这反映了这些地区( )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
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
7.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
A.农业广泛使用铁制工具
B.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
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D.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8.右边的的两幅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商业结构的调整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9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素材,你认为量有说服力的是
A.史籍《旧唐书》 B.用明“开无通宝”等实物
C.唐朝传奇作品 D.电视剧《唐明皇》
10.有学者提出:大体面言,自宋元时期,,一 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 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11.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街头常地, 强似百亩田”的意识,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田织布的传统观念,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影响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12.“御街一直南去,过周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碳、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隋朝长安
B.唐朝长安
C.北宋开封
D.明朝苏州
13.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来实消费的同时,义积极向市场提供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14.探究历史问题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下关于豆腐的起源问题,你认为最可信的是( )
A.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虽无证据,但他是-位科学家,说法可信
B.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说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C.宋代陶穀著有《清异录》首次提到豆腐的做法,证明到宋代才发明了豆腐
D.朱熹说“豆腐本为淮南王术”以证明源于西汉,朱嘉是理学家说法更可信
15.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对此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会馆是同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
D.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
16.“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了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17.《喻世明言》中有句诱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 科举反在次者。”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18.明朝中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
这主要反映了( )
A.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C.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D. 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19.“(在广东佛山罗定)凡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歌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赢,得八、九板则缩。”从历史发展趋势看,材料中准确透露的信息是( )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 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
20.“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市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以天朝自居的必然结果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后期和唐机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城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区域 时间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概述上表反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分析和简述导致其变化的历史原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变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二 (太祖)敕中书省日:“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准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栗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以上材料均摘自《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第一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B5.B 6.B 7.C 8.B 9.B 10.B 11.A 12.C 13.A 14.B 15.C 16.D 17.B 18.C 19.C 20
二、21.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①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22.(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来: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期来看,妨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