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梳理
1.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背景
1)国际:英国工业革命,需求市场、原料
2)国内:闭关锁国;中国贸易顺差;英国走私鸦片——白银外流
二、中国禁烟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三、鸦片战争
一)、原因:
根本: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虎门销烟打击英国鸦片贸易,损害英国利益
二)、过程:1840.6-1842.8
1840:广州——定海——天津
1841:香港——南京
三)、结果:中国战败
四)、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五)、条约
1)《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 破坏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 加重人民负担
五口通商 —— 破坏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 便利列强扩大侵略
租地造屋 —— 为列强后来建立租借提供借口
五、影响:国门打开,主权破坏,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背景:
根本原因:不满既得利益,为进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
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借 口: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
二、经过:
1856——1858:广州——天津
1858——1860: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
三、结果
《天津条约》:1858
1)10口通商口岸,遍及中国沿海,深入长江流域
2)赔款(英国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商舰进入长江
《北京条约》:1860
A、割九龙司地方一地给英国
B、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C、增开天津为商埠
D、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四、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两半社会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五、两次鸦片战争对比
项目 一鸦 二鸦
根本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侵华方式 先寻找借口,后不宣而战
战争性质 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
战争影响 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时间 两年多 四年之久
侵略区域 主要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深入内地和统治区域
签定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丧失主权 领土、领海、司法、贸易、关税 更多
二、强化训练:
1.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此条约为( )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材料中的“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表明是第一次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作用相同,B项正确。
2.(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答案 C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而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将其称为“通商战争”,其目的就是掩饰这场战争的侵略性,故C项正确。
3.《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答案 B 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官员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协商不符合国际公法,故B项正确。
4.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答案:B。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B项正确。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答案: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
6.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论表
林则徐 “现值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左宗棠 坚决主张收复新疆领土,提出了“塞防”与“海防”并重的观点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并以大办海军需用大量军费作借口,主张放弃新疆,专重“海防”
这些言论出现的主要背景是,当时( )
A.西方海权观的传入 B.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C.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D.边疆危机日益凸显
答案:D。题干中由林则徐主张防夷到左宗棠主张塞防海防并重再到李鸿章专重海防,这说明当时从全面防夷转变为只能重点防夷,边疆危机日益凸显,故选D项。
7.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答案:C。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可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C项正确。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答案:D。根据材料中的“广州城陷后……何桂清……咸丰帝……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可知,清政府从官员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理念,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