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二节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奶牛”的愤怒-德国
(二)日内瓦的“教皇”-瑞士
(三)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四)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
(一)“奶牛”的愤怒-德国
16世纪,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三十万古尔登以上,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交纳一万到二万盾。美因兹大主教在8年中(1505~1513年)出现了三次空缺,每一次就任都要交两万盾。
思考: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根本原因:由于德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罗马教廷对德意 志的剥削搜刮更为严重 .导致罗马教廷与德意志的矛盾尖锐。
思想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导火线)
2、序幕:
《九十五条论纲》
3、内容及作用
“因信称义” 核心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建立廉俭教会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建立民族教会
信徒皆为祭司(普遍祭司)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3、内容及作用
上帝
神职人员
信徒
上帝
信徒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1520年,教皇宣布路德学
说为异端。12月20日,路德焚
毁了教皇敕令。 1521年,教皇开除路德教
籍,德皇命令限期捉拿路德。
但这根本阻挡不住宗教改革运
动的迅猛发展。经过长期的斗
争,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 · 路
德的宗教主张。1555年,德国
皇帝被迫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
宗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权利。
路德烧毁教皇令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
4、实质:
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1536--)
加尔文的主张
否定罗马教皇权威
主张信“因信称义:
与路德教相同
宣扬”先定论“
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新教中的
激进派
在日内瓦建立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
更好的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较发达的地区传播
二 日内瓦的“教皇”
2.卡尔文宗教改革主张的实践与影响:
1541年,在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
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而日内瓦则是“新教的罗马”。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英、法等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3 特点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二 日内瓦的“教皇”
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6.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天主教会的派系斗争
B.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C.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天主教规和仪式改革
7. 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
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
C.创立新宗教的手段
D.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C
D
三 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个国王,亨利七世的次子,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
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因罗马教廷不批准他的离婚,他与教会决裂,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1、背景:
2、内容:4点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崛起;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④亨利八世的离婚案
2、改革的内容
英国于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王权大于教权,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脑;
②保留了天主教教义与仪式;
③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断绝关系
3、特点:
4、影响:
①摆脱了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了英国国教
③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保留天主教的残余,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1、背景
A.各省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北部:
毛织业、麻织业、
造船业、航海业和渔业
阿姆斯特丹是中心
南部
各省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安特卫普是世界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B. 阶级关系的变化
C.西班牙统治者及其控制下
天主教专制主义
派总督严密控制
实行专制统治
经济勒索
西班牙国库收入的
50%来自尼德兰
宗教裁判所
处死异端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
尼
德
兰
革
命
四 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
1、背景:
2、过程:(1)1566年4月,尼德兰爱国贵族发动大规模的请愿活动,要求西班牙当局停止迫害新教徒,召开三级会议。(2)圣像破坏运动。 (3)此后40多年的斗争,尼德兰北部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但南部仍然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3、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荷 兰
17世纪
最发达的
资本主义
国家
4、性质和特点:是一场由尼德兰爱国主义者领导的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问题1: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主张有何相同点?
反对教皇的权威,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最高权威
强调国家的权力,认为王权应高于教权
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
简化宗教仪式
(五)天主教会的改革;
1、背景;
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2)天主教会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严厉抨击教会内部的腐败,纷纷倡议实行改革。
天主教会的改革;
2、内容;
1)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2)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3)是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
3、效果:暂时摆脱了危机。
4、 作用:
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
的部分势力。
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
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是个什么组织?它为什么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
改革冲击波——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俭教会”。
3、作用:1)政治上: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
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③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 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作用:
3)文化上:
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
2、不得不做出妥协
3、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
改革局限、存在问题与前景
联系现实,感悟历史
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拓展: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1)对象:
都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
2)作用:
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各国的领导者、改革内容、改革程度等各有不同。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课后联系必修一二三,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儒学的发展演变等角度去分析,认识中西方的差异。
思考:封建时代中国皇权与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
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训练设计
3、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课标: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人
物 新教
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路
德 路
德
教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廉俭教会
民族教会 德国北欧
卡
尔
文 卡尔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民主教会廉俭教会 法国英国等
亨
利
八
世 英国国教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民族教会
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 英国
问题: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卡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卡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卡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卡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卡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卡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卡尔文教 英国国教
起因 适应资产阶级要求进行宗教改革 英王与罗马教廷矛盾激化
领导 加尔文为代表的宗教领袖 英国国王
主张 反对教皇权威,简化宗仪式 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结果 建立了带有一定民主性质的教会 建立了以英王为首的国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