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也是生命基本特征。
2.科学探究: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教学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游戏:课前正话反做活动。如,坐下,闭眼,伸左手,抬头,趴在桌上,学生按要求作出相反的动作。
一、前置性学习
1、教师导入:以前我们已经了解了克隆技术,知道了克隆羊多莉,并且知晓了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们想了解什么知识?
2、教师布置:生自主学习,等会儿将你们学到的知识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3、学生安静地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5、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相机板书:人 动物 植物)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讨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资料,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希望大家的收获更多一些。
二、重点掌握内容
1、连一连,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2、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通过课件标出。
3、讨论: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发现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5、再继续观看课件。
⑴猜一猜:他的儿子是谁?
⑵寻找亲人。
三、学习重点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小结: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课件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44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2)小组讨论回答。
4、了解动物的遗传谚语。
过渡: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5、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1)豌豆图片。
(2)孟德尔。
(3)观看植物的遗传现象图片。(荷花及仙人球)
(4)说出描写植物的谚语。(课件出示: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4、总结:不仅人类亲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统称为生物的遗传现象。
四、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五、拓展作业
(1) 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智力、兴趣、习惯、性格、疾病等。)
(2)当堂检测练习题。
板书设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肤色、眼睛、脸形、遗传:
花纹、手指形状 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多或少相似的特征
鼻子、嘴形……
教学反思:
本课是让学生比较熟悉的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了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认识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课时,我设计了通过找父母,看看哪些部位相似的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遗传现象。然后通过分组观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自己与父母之间之间存在的相似点,在感受了人与人之间存在这种遗传现象之后,再提出“动物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组动物图片,以及已有的经验进一步发现,原来不光是人,动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也存在这种遗传的现象。然后放手让学生对植物的遗传现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将这三种现象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的知识才更为深刻。课堂中的几个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发言,表现出对遗传学相关知识浓厚的兴趣,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功体验结合起来,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中,课堂活动虽然显得活跃,但由于时间安排等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引导还不够深入,这些还有待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