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消失了的恐龙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消失了的恐龙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21 08:2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第三单元《进化》第1课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生命世界中关于进化的内容,学生对生物的起源、进化非常感兴趣。在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的基础上,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进化的理论,在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出环境对生物的作用,进而形成自然选择的这一生物进化的观点。本课《消失了的恐龙》安排在本单元之首,教材利用了学生对已经消失了的拥有庞大身躯、具有超人类力量的恐龙感到十分敬畏和神秘的心理,激发学生去探究有关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的欲望,追溯生命的历程;而恐龙的灭绝是疑团,恐龙的复现依据是化石,这对第二课继续进一步学习什么是化石、化石的形成、化石的作用、生物的进化历程、化石引发的困惑,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恐龙的书籍、图片、科幻视频、玩具模型有一些是肤浅的、零星的认识(如名字、外形),但对消失了的恐龙复制的依据是不了解的;
(2)学生对恐龙很感兴趣,但如何对它展开较为科学的探究,追溯生命的历程还很懵懂。
(3)学生家中有网络的占三分之一,有70%的学生能利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查找资料。
教学策略
学习本课有学生的愿望和学生的生物知识基础,但这类生命进化中的知识点的掌握只有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展开,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恐龙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从本课教材和自己接触恐龙图片、视频中发现有关恐龙的问题;
会根据问题收集、整理与恐龙的相关资料;
试着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假想的回答。
知识与技能:
知道恐龙化石是恐龙复制品的依据;
能根据教材恐龙复制品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探究恐龙秘密的欲望,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敢于大胆想象,乐于合作、交流与恐龙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围绕“消失了的恐龙”展开研讨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恐龙再现》视频,学生收集恐龙资料和研究问题记录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地球上,生物已经繁衍了35亿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艰辛历程。在遥远的中生代,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生物种群,上演着生命的精彩故事,给我们也留下了许多疑问。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共探讨第三单元第一课《消失了的恐龙》(学生打开书p24)(教师出示课题,板书并出示课件)
收集问题
1、观看视频(观看前出示文本PPT,让学生明确在接下来观看视频和教材中,要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教师播放《恐龙再现》中摇摆龙吃食、排便,多智龙与特暴龙搏斗,(视频中再现恐龙的生活、打斗场景,是学生较为生动直观的了解恐龙的形体特征、食性、竞争,提高学生探究恐龙的兴趣,为后面学生掌握恐龙形体特征、化石骨骼模型特征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
2、引导:你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想知道恐龙的什么?
学生看书p24~26,进行独立思考后,发现问题;由小组讨论(4人一组)并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相互(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地想象)解答后,由组长收集组内没有解答的问题,记到记录单上,准备回报。
三、提出问题
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和现在的问题。(汇报前出示文本PPT,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问题在班上提出,提出问题的表达要求,并提示其他小组同学聆听和准备回答。)
1、小组汇报收集的资料。教师要提醒学生收集资料做到简明扼要、有针对性,要尽量分类、排序介绍;
2、教师板书收集到的问题。注意分类(1、恐龙的特征:品种、外形、食性…;2、发现恐龙的依据: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的人物、时间,名字的由来…;3、恐龙的起源、进化、灭绝;4、其它)
四、解决问题
(出示文本PPT,提示全班同学大胆想象、猜测,利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1、试着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较为答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比如恐龙的品种为什么有1000多种,两大类—蜥龙、鸟龙,…)
2、教师引导学生对恐龙品种问题的解决(引导对课本上五种恐龙的特征认识)
教师出示由学生收集到的恐龙图片(制作成课件)(图片PPT,可以清晰的在电子白板上观察五种恐龙的外形特征,为后面找出恐龙对应的化石模型做铺垫)认识恐龙的基本特征。(板书:最凶残的是霸王龙,最大的是梁龙,最重的是腕龙)
3.教师引导学生对恐龙化石发现和作用的认识
(1)、现在还有没有恐龙?(没有,已经灭绝)现在看到各种恐龙图片、视频、模型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引出化石)
(2)播放化石的发掘、包装运输、清理、还原恐龙骨架的视频。(视频,使挖掘到还原恐龙化石骨架可视化,让学生知道考古生物学家的对恐龙化石探究的操作规程,加深对化石研究工作的了解)
(3)如果学生前面提出过就顺着往下讲,如果学生前面没有提,现在教师引导提出:第一块恐龙化石发现的时间(板书)、谁发现的以及化作用。(出示课件上的两幅化石 PPT图片,从静态的骨骼化石模型,可以更加准确的观察化石模型的特点)从这两幅图中你发现了这两只恐龙的哪些特征?
(4)出示五幅恐龙图片和对应的化石模型,(图片PPT并有动画连线,让练习可视化,效果更好)观察比较,说出它们的特点。
(5)分组找到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6)教师小结: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习惯,就会找到它们的特征,找出相对应的模型,对我们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拓展探究
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学生发来恐龙灭绝的百度链接QQ资料,用投影仪展示手机上的的QQ链接,让收集资料方式更丰富、多样)
五、课堂测评(出示文本PPT,提高课堂效率,即时评价、反馈)
六、课堂小结(出示文本PPT,让学生明白课后可延伸探究)
我们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发现有关恐龙的问题,收集资料,互相交流、共同解决了一些问题,愿同学们在课后还会发现更感兴趣的恐龙问题,可以由小组继续收集、提出、探讨。
(老师提供:中国古生物网,常州常州中华恐龙园网,中国科普博览——恐龙博物馆网。《恐龙再现》视频已发“爱上科学”QQ空间)
板书设计:
1、消失了的恐龙
一、发现问题
二、提出问题
1、起源
2、生命特征
3、灭绝
4、依据
三、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平时对恐龙的感性、零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消失了的恐龙”展开研讨。教师在课前提示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记录单》收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和想探究的问题,再结合教材、课堂视频完善记录单,这个过程中要运用到观察、查阅,运用QQ群平台交流、质疑。学生给收集到资料和问题进行筛选、排序、分类;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他组的问题试着回答,教师矫正或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探究中,学生习得恐龙化石的作用、处理过程,找出恐龙化石相对应的化石模型,以及恐龙的相关生命特征,也对恐龙灭绝进行了猜想。通过课堂评价,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有部分学生收集资料马虎、不够认真,教师在课前督促需要加强(要教给学生查资料的途径和方法,记录时要进行分类)。因此,造成有些小组学生准备不充分,讨论有些浮躁。把本课上好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的相关资料,这需要从三年级开始,不断地运用探究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科学,养成探究习惯,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素质和能力,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锻炼。另外,由于时间的紧张,课堂上交流的只是一部分小组的资料和问题。虽已建立了课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机制,但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