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21 09: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 九年级下
作品简介
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 “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作品简介
鲁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 胡适:故鄙意以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惟《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 茅盾: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书名由来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作者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童试(相公、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大致程序:
乡试(举人,
获得当官资格)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士登甲科,
九族光彩新。
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前后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对古代读书之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有人因此一飞冲天,平步青云。更多的读书人则是终生不第,贻误青春。
清末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那项羽,是一个力能拔山的盖世英雄,难道连一个破轮子都不能拿起来?况且破轮子自然会被人修理而恢复,又怎么能让项羽去拿呢?项羽拿个完整的轮子都不能取得胜利,更何况是拿了个破的轮子呢。)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
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
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时代背景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总体把握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总体上来看,整部书是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是总纲,点明创作主题和意图。 其中,“一代文人有卮”一句总领全书。 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总体把握
一(2-33回)讽刺追名逐利的读书人。 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二(34-44回)刻画一批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读书人。 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三(45-55回)表现以儒林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答: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第55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讽刺手法
讽刺是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来讥讽生活中愚蠢、错误或腐朽的人或事以达到贬斥、批判的目的。
讽刺手法——细节描写
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把笔力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醒目的特征上,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鲁迅
严贡生
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
过了十朝,叫来富同四斗子去写了两只高要船。那船家就是高要的人,两只大船,银十二两,立契到高要付银。一只装的新郎新娘,一只严贡生自坐。 那日将到了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哕出许多清痰来。来富同四斗子边一个,架着膊子,只是要跌。严贡生口里叫道:“不好!不好!” 叫四斗子快丢了,去烧起一壶开水来。四斗子把他放了睡下,一声不倒声的哼。四斗子慌忙同船家烧了开水,拿进舱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扶着舵,右手拈来,片片的送在嘴里了。严贡生只作不看见。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考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说着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子。
周进
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来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晴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淘痛哭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周进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讽刺八股取士毫无准则。
讽刺——对比艺术
吴敬梓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刻的含意,引领读者一起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胡屠户的“变”
中举前
中举后
现世宝癞蛤蟆
文曲星贤婿爷
一副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尖嘴猴腮
才高貌好
横披衣服腆肚去
千恩万谢低头走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对比;
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对比;
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言行举止的对比等等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讽刺——对比艺术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鲍文卿、沈琼枝…… 反面:王患、梅玖、汤奉、牛蒲郎、杜慎卿、夏总甲、高翰林
张静斋: 附炎趋势的官僚阶级典型 《儒林外史》中品行最恶劣的乡绅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知县汤奉:贪官污吏的代表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严致中: 六亲不认 无恶不作 《儒林外史》里最无耻的人
在第六回中,严贡生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死,临死前也不见严贡生来询问、关心;直到严监生死后“过了三四日”,才见“严大老官”“ 从省里科举了回来”。这也说明了当时封建科举麻痹人心,“科举”在严贡生这一类文人眼里远远比“亲情”重要。接下来,严贡生的虚伪和贪财又进一步得到揭露:严贡生回到家并没有立即去拜见死者,而是悠闲地“和浑家坐着,打点拿水来洗脸”,直到打开严监生的遗物,看见“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立刻“满心欢喜”,“即刻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在腰间”,“在柩前叫了声‘老二’,干号了几声,下了两拜。”在与王家兄弟攀谈中,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护说“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与心无愧。”
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现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手“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此时一个装模作样的人物宛然浮现眼前。当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发怒道”:这药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同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值几十两银子”,还要写帖子送到“汤老爷衙里,打他几十板子再讲”。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无疑倾注了作者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匡超人: 科举制艺制度下良知泯灭人格沦丧的文人士子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哥哥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叫他不要告诉父亲。他那里肯依,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对父母真是体贴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在他看来,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斗方名士或因科举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人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
匡超人思想的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从私人的关系来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习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潘三入狱后的翻脸无情;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
杜少卿: 出污泥而不染淡泊功名的真儒名贤
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抱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用普通的人情来解释诗经说:“《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由此看来,他对科举功名是视如粪土,当然不愿意进入官场了。 
  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沈琼枝: 善诗书、重名节的常州才女
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
她独闯宋府可看出她的精明干练,有勇有谋。
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表现出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在明白就理的情况下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她将房中金银首饰打了个包袱作盘缠,趁夜出逃。她的逃婚使得侠女所具有的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儒林外史》人物众多,形象繁杂,同学们在共读此书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梳理。阅读下表,完成表中题目。
人物分类读
作品 形象 人物 形象 人物 思考

《儒林外史》


主要形象
杜少卿
虞育德
严监生

次要形象
娄焕文
郭铁山
胡屠户

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形象
杜少卿
沈琼枝
虞育德

(2) 形象

牛浦郎
潘三
严监生



热衷科考的形象
范 进
周 进
匡超人

不屑科考的形象
杜少卿
庄绍光
(3)王冕(或填“迟衡山”)
《儒林外史》人物众多,形象繁杂,同学们在共读此书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梳理。阅读下表,完成表中题目。
作品 形象 人物 形象 人物 思考

《儒林外史》


主要形象
杜少卿
虞育德
严监生

次要形象
娄焕文
郭铁山
胡屠户

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4)这样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正面(或其他表示肯定褒扬的词。) 形象
杜少卿
沈琼枝
虞育德
(2)反面(或其他表示否定贬抑的词。)形象

牛浦郎
潘三
严监生



热衷科考的形象
范 进
周 进
匡超人

不屑科考的形象
杜少卿
庄绍光
(3)王冕(或填“迟衡山”)
讽刺手法——夸张手法
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文中对胡屠户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
胡屠户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鼓起勇气去打了发疯的范进一个嘴巴,“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胡屠户和当时所有的人一样,相信举人老爷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是打不得的。现在他尽管是不得已而打之,那手还是再也“弯不过来”了。这一段夸张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范进被打清醒之后,在回家的途中,“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处细节描写,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胡屠户为他的“贤婿老爷”扯衣裳后襟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以及态度之虔诚。一个溜须拍马的势利小人形象跃然纸上,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再如周进撞号板、范母一喜而死、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到深刻的批判作用。
讽刺艺术
讽刺手法:细节描写、对比、夸张等

讽刺风格:客观写实,持冷静的旁观态度。

“这分明是事实,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鲁迅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
是两股文化潮流影响下的伟大作品,一个明初产生的英雄传奇典范,表现了中国的尚武精神;一个清中叶问世的讽刺小说杰作,表现了中国重文传统。
虽然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共同点是“都围绕着国家问题展开描写”,两书中的人物对封建朝廷的关系都面临着进退维谷的选择:梁山英雄们并非都同意在适当的时候结束流寇生活而去效忠宋王朝,《儒林外史》中的文士也同样存在着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参政入世的矛盾。
题材比较
拓展提升
结构比较
从表面结构形态来看,两书都属于单线组合式结构,或曰“分—总式结构”。具体而言,则同中有异。

一、同是“分”(链式线性结构),但一个注重因果关系、一个注重自然联系。

两者在开始的若干回目,都是用列传连环体式来自由地串联故事。每段故事间首尾接续,主角间传递“接力棒”。各个故事自成单元,相对独立,颇似短篇小说, 又彼此紧密勾联,过渡无痕,合成一个有机的全局,共同承载着主题。

例如
《水浒传》第2—13回:
高俅——王进——史进——鲁达——林冲——杨志——晁盖——宋江——武松

《儒林外史》第2—15回:
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周进——范进—荀玫—王惠——蘧駪夫—娄琒娄瓒
—蘧駪夫—马纯上—匡超人
《水》《儒》连环式的区别
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前者都注重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后者更注重生活的自然联系,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展示,以展现一幅儒林全景图。  
如《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起让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属于全书的楔子,也存在因果关系:
闹瘟疫—祈禳—天师—洪信——游山——开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而《儒林外史》以马纯上的故事为例,主要写了三件事:
一是枕箱事,马纯上仗义疏财,为蘧駪夫了案;
二是游西湖遇到一个骗子神仙洪憨仙,并为其理丧;
三是理丧后遇到匡超人,勉励并资助他回乡孝亲做举业。
三件事只是按人物活动时间及地点的推移而推移,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
二、同是“总”(百川汇海式结构), 区别在于一个不再分开、一个再次分开。
  二书都是先分散后汇合,但在大汇合之前,又都分别出现了若干次小型的聚合,呈现出“分—总式结构”的递进态势,故可称之为“小总”、“大总”。

1、小总:即在连环线条上安排几个较为密集的点。《水浒传》71回之前,主要的“小总”略有五次:(1)智取生辰纲;(2)大闹清风寨;(3)浔阳起事; (4)登州大劫牢;(5)三山(桃花二龙白虎)聚义打青州。生动地反映了四面八方风起云涌、如火如茶、不可遏止的人民反抗斗争。
《儒林外史》也是时时组织一些较大的聚会,使众多的人物和事迹不散不乱,在36回之前,主要写了三次大聚会:(1)大宴莺脰湖 (2)西湖宴集 (3)高会莫愁湖,三会蕴含讽刺,表达对名士的厌恶。
2、大总:皆是两本小说描写的高潮、顶点
前者以“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标志着梁山起义军开始走向成熟;
后者以“泰伯祠名贤主祭”,象征着作者社会理想的完美体现。
在“大总”之后都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呈现出风流云散、江河直下之势。

《水》《儒》汇总式的区别
1.因两者所表现的主旨不同,故逼上梁山是人物的必然结果;但是祭泰伯祠没有那样自然、那样必要。
2.《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加历史演义体,在“大总”之后便一直集体活动。而《儒林外史》“大总”在短暂聚合以后又再次分开,又继续写了大约十几个人物传记,全书总体上是一种“分-总一分”的结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