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演变
一、知识梳理
(1) 中央集权
1.汉朝
(1)郡国并行: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教训
—— 结果:诸侯王势力做大、威胁中央集权
(2)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王国土地越分越小,中央权力大于地方
(3) 刺史制度:
2.唐朝
(1)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度
(2) 藩镇割据
3.宋朝
措施:收金兵:禁军制度、更戍法
削职权:文官担任知州、司法上归中央、通判监督知州
制钱谷:转运使
评价:中央权力大大超过地方
导致三冗局面;宋朝出现积贫积弱
4.元朝
(1)行省制度: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全国统治 、元朝疆域辽阔
特点:职权大、地位高
区域化置有利维护统治
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有利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宣政院
(3)澎湖巡检司
(二)、专制主义
1.汉朝
背景:汉承秦制、丞相权力日益坐大
内外朝:选拔左右亲信在宫廷内部作出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称作外朝
——架空相权、加强皇权
2.隋唐:三省六部
评价: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严密体系,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提高皇权
3.宋朝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力
参知政事:行政
枢密使:军事
三司使:财政
削弱相权、使皇帝总览大权
4.元朝
中书一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权力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度: 先秦
2、军功爵制: 秦朝
影响: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有利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3、征辟察举:汉朝
特点: 1)、自下而上
2)、举孝廉
3)、门第族望
影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局面
4、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
5、科举制度 :隋————清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世家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
过程:1.隋(形成)①文帝:分科考试②炀帝:设进士科
2.唐(健全)①太宗:进士、明经②武则天:武举、殿试③玄宗:高官主持考试
3.宋(完善)
特点:乡省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天子门生
糊名法
录取名额增加
废明经、设明法
4.明清(衰落):八股取士
特点:“四书五经”、不得发挥个人见解、八股(格式限制)
评价:打破贵族垄断特权,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后期,体制僵化,束缚思想
二、强化训练
1.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 )
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 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
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B据材料“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知,汉初郡国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B项。
2.《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答案:C。材料中的“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C项正确。
3.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2.(2020·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 )
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 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
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察举制下人才的选拔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
4.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王国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答案 B 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王国势力,故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一条规定,不能说明汉武帝设置刺史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D项错误。
5.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的变动大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不大,这一局面长期延续,直到隋唐时期才予以改变。这说明隋唐时期( )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B.地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
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答案:C。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这样一来就引起郡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C项正确。
6.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答案 C 州郡县的制度设置,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表格所要表达的主旨;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政府通过对地方不断分割,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数量增加,不能体现地方制度更替频繁,故D项错误。
7.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答案:C。根据材料中的“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可知,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8.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
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
答案:D。材料中的“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说明更多的阶层参与到国家核心机构中,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