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④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3 随笔杂文 十 短文三篇快乐晨读课堂精研课后拓展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0(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时作业10 *短文三篇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一些富于灵气的作家,笔下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得力;而一些学养深厚、阅历丰富的作家,为文则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因此,阅读散文似乎__________,往往难以按图索骥。然而,虽说散文宽泛得无边无际,灵活如__________,但写作和阅读并非完全没有规律。作为同一种文体的作品,散文也存在某些共性,如果掌握了这些共性,也能寻得阅读散文的__________。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它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读者能够__________。对于散文而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它选择内容。散文的“神”指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等,它好比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读者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感受到。“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主题更为隐晦,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
B.散文阅读较之小说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
C.散文阅读较之小说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主题更为隐晦。
D.较之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为散文的选材更为宽泛,写法更为灵活,主题更为隐晦。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散文阅读对读者似乎更难”主客倒置,应是“散文阅读对读者来说似乎更难”。因此排除A、C项。“选材更为灵活,写法更为宽泛”搭配不当,应改为“选材更为宽泛,写法更为灵活”。因此排除B项。故选D。
答案: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B.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没有了它
C.它没有了,一篇散文就会散了架
D.一篇散文没有了它,就会散了架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结合语境分析,叙述对象和前一句保持一致,前一句的主语是“神”,因此括号内的这一句主语也应该是“神”,承前指,可用“它”。因此选C。
答案:C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章可循 天马行空 蛛丝马迹 一览无余
B.无章可循 羚羊挂角 蛛丝马迹 一目了然
C.杂乱无章 羚羊挂角 千丝万缕 一目了然
D.杂乱无章 天马行空 千丝万缕 一览无余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无章可循:没有现成的规律可以遵循。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语境是说阅读散文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遵循。因此选用“无章可循”。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着痕迹。语境是说散文宽泛灵活,不着痕迹。因此选用“羚羊挂角”。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语境是说如果掌握了散文的某些共性,就能找到阅读散文的一些方法或途径。因此选用“蛛丝马迹”。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语境是说读者对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能很容易地看清楚。因此选用“一目了然”。故选B。
答案:B
4.读完《短文三篇》后,你对人生也应该有了新的思索。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
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甜美的甘醇。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生动、鲜明的能力。首先,题干要求“与下文构成一组排比句”,故应该明确,模仿对象是横线的下句,而非第一句。然后,分析下句的句式,其格式为“拒绝……的人,永远不能……”。最后,在此句式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即可。如拒绝辛勤劳动的人,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答案:(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扎实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根据示例句式特点“……这是我们应该……”,再根据“品行”“作风”和“选择”的含义归类,与之分别照应的词组是“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和“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按照例句句式仿写即可。
答案: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
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解析:根据句中“腾跃起飞”“飞行的极致了”可推知答案;(2)根据句中“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可推知答案;(3)根据句中“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可推知答案。易错字:(1)仞、翱、蒿;(2)摧、钩;(3)勒。
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7.对以“苇草”为喻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浩大的宇宙,随时都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
D.人像苇草一样能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永远延续。
解析:设喻取苇草脆弱的一面,不是取其生生不息的一面。
答案:D
8.对于“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含意和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思想上。
C.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D.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就将失去人的尊严。
解析:“人的物质、精神以及荣誉、地位等都依赖于人的思想而存在,一旦思想不存在,就一切不存在”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答案:D
9.下列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生理上讲,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B.因为人能思想,就区别于顽石或畜牲,就比能致人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
C.人虽然渺小脆弱,但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
D.人不能求之于空间,人要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
解析:“有了思想就能变得坚强,就能被宇宙囊括,也能囊括宇宙”不合文意,也不符合实际生活。
答案:C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假如我有九条命
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中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的世界里,出不得门,只得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腿断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强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之人。她原是我的岳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
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作家极少是专业的,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不过艺术是需要全神投入的工作,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主位。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从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笑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在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优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俩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选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办手续这类琐事放在文章开头,并非突出其重要性,而是要表达作者对于此类琐事的厌烦,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B.文章既写到孝父母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写到读书、教书、写作、旅行等,充满了生活情趣。
C.作者认为老师太有名了,就会忙于其他事物,还不如不出名,“博学而无所成名”,经常与学生接触,更能产生实效。
D.本文语言洗练,娓娓道来,富有趣味。引用、典故等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表达传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还不如不出名”“更能产生实效”不合文意。故选C。
答案:C
11.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的情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以独特的思维与角度设想了九条命,有的为生计,有的为亲情,有的为友情,有的为闲情,娓娓道来,充满睿智和哲理,使人深思。细细品味可以知道,作者所假设的“九条命”,完全是缘于九种情。文章节选了其中的七条命的内容来写,通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来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①对生活的无奈之情。②孝敬父母之情。③顾惜读书之情。④重教书之情。⑤思写作之情。⑥慕旅行之情。⑦恋恬淡之情。
12.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可回答是悲观的,也可回答是乐观的,但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本文作者以独特的思维与角度设想了九条命,有的为生计、有的为亲情、有的为友情、有的为闲情,娓娓道来,充满睿智与哲理,使人深思、给人启发。以总分的形式逐个记叙了不同的“命”所要经历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希望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尘事俗物,希望可以尽到自己的孝心、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希望可以修身养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读书、教书、写作、旅游等,希望可以从容超脱、不受约束地面对生活。所以总体来看,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从这点分析比较好回答。自己的看法可结合生活的实际,围绕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展开即可。其他理解,如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亦可。
答案:①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
②作者以独特视角对生命进行了大胆的设想,从生计、亲情、闲情等方面阐释了对人生的认识,写出了生命的短暂、生活的纷繁复杂、人生面临的困窘与苦恼,以及作者的分身乏术、无奈之情。
③人的生命只有一条,作者的无奈更彰显生命的可贵,作者的设想侧面表明人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让自己拥抱生活,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尘俗杂事,可以尽孝道,享受亲情,也可以修身养性,活得从容超脱。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