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3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④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4 古代传记 十二 苏武传快乐晨读课前预练课堂精研课后拓展温示提馨课时作业12(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时作业12 苏武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解析:让:责问。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币:财物
B.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伏:隐藏
C.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子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转移
解析:C项,“舆”的意思是“抬,扛”。
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所”,①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是“所”字结构;②名词,处所。B项,“与”,①介词,跟,同;②连词,和。C项,“而”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乃”,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
答案:C
4.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都为连词,即使。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把、拿。B项,①连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①凑足音节,助词,不译;②代词,代指“他们”。
答案:D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答案:D
6.“点评”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作出的简要评价。下面是《苏武牧羊》歌曲的歌词,请对其加以点评。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能力,要能指出作品的优劣,表达要准确。这是一首歌词,可以就其内容、语言、音韵、主题等方面点评。
答案:示例:歌词采用短句的表达形式,注意音韵的和谐,概括了苏武羁留匈奴19年所遭遇的悲惨、辛酸的生活,体现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7.下面是李华给即将过五十岁生日的朋友发的QQ信息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后天是您五十岁生日,我因俗务缠身,百忙之中无法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聊表盛情。恭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另外,我家新房装修完毕,欢迎您来府上做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中语言表达不得体处主要是谦敬辞使用不当,解答时逐词分析,仔细考虑不得体的常见设误点:不合语境、对象使用错误、谦敬误用等。材料中,“百忙”“光临”“惠赠”“盛情”“府上”都是敬辞,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
答案:①“百忙”改为“忙碌”;
②“光临”改为“前往/到场”;
③“惠赠”改为“奉上”;
④“盛情”改为“寸心”;
⑤“府上”改为“家里/寒舍”。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武传》中写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于困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9-11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相”,都是副词,相互。B项,“为”,①介词,替;②动词,成为。C项,“与”,①介词,和;②动词,给。D项,“其”,①代词,他们;②代词,指苏武。
答案:A
10.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成为“汉使与刺杀事件有关”的依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④虞常果引张胜
⑤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⑥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注意张胜与虞常的关系,张胜参与了刺杀事件的预谋工作。
答案:D
11.下列对节选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当汉朝准备派遣苏武等人出使匈奴的时候,匈奴内部的缑王、原汉朝的降将长水校尉虞常,以及卫律带来的被迫投降匈奴的人,在匈奴谋反。
B.因为虞常与张胜原来是老朋友,虞常就把这次密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回归汉朝的事件告诉了张胜,并得到了张胜财物上的资助。
C.正当虞常等70余人准备行动时,有人告密,于是单于的子弟调集部队围剿了谋反的虞常等人,缑王等人战死,虞常被活捉。
D.单于让卫律审理这起谋反案,并让卫律把汉使苏武等人招来接受审判。苏武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于是举起佩刀刺向自己。
解析:B项,理解错误,虞常告诉张胜的是刺杀卫律而不是劫持阏氏。
答案: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分别是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如“为”,介词,替;“弩”,弓箭手;“屈”“辱”都是使动用法;“虽”,即使;“以”,连词,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1)听说汉天子十分痛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
(2)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去!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6题。
答苏武书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解析:A项,“蒙”,蒙受。
答案:A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B.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C.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D.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解析:首先根据句式特点断开,“当此时也”容易断开,“天地为陵……”“战士为陵……”是对称结构,可断开;“兵尽矢穷”是内部对称的短句,不应断开;然后根据句意断开其他部分。
答案:A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而最终能报仇雪耻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解析: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恩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答案:B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有:“适”,正好;“攘”,举起,“攘臂”,愤怒的样子;“简”,通“拣”,挑选;“捐”,抛弃。“宁……乎?”翻译为“哪里会有……呢?”
答案:(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认为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当,步兵与马队的力量对比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不穿盔甲,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愤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认为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