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④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宋代诗词 单元学习说明四 柳永词两首快乐晨读课前预练课堂精研课后拓展温示提馨课时作业4 (点击进入)word板块 第二单元 宋代诗词
课时作业4 柳永词两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答案:C
2.对下列诗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
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情况作总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是分写,“钱塘自古繁华”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B.《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C.《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言人口之多,“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
D.《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形为眼前之景,是实写;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之景,为虚写。
解析:D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情形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答案:D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解析: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题目才和词的内容有关。
答案:D
5.仿照下面的例句,以“柳永”为写作对象写一个句子,表达对其诗词内容或情感的理解,句式要与例句基本相同。
例句: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书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篇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透露出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例句可以看出,仿写的语句要以“柳永”开头,有作品写作的地点和代表性作品中的名句,并简要点明其内容或情感。
答案:示例: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6.请描述右面的中国民间剪纸画,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剪纸画由“福”“寿”两字和一头梅花鹿构成,画面是回头的鹿载着“福”,装着“寿”。
(2)其寓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俸禄丰厚。
7.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水色山光,重重叠叠,四季皆美。
(2)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雨霖铃》中的柳永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湖叠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3)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望海潮》,完成8-9题。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8.下列对《望海潮》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自古以来就很繁华。这三句是概说杭州的形势和历史。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出街巷河桥景色的美丽和住宅的雅致。这三句描绘了杭州的旖旎风光和繁荣景象。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深秋里山间飘着清香的桂花和仲夏季节广阔湖面上的美丽荷花。此二句概括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D.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白天,处处羌管悠扬;月夜,采莲人泛舟歌唱。白发老人垂钓悠然,采莲姑娘嬉戏欢笑,真是时时一片欢歌笑语。
解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中的“弄晴”与“泛夜”属互文见义,意思为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女子的歌声。D项的解说过于拘泥,忽略了这两句使用的“互文”修辞手法。
答案:D
9.《望海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的繁华美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烟柳画桥”写出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表现出都市户口的繁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出商品琳琅满目,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的繁华。下片从西湖的山峰、桂花、荷花等景写出杭州的美丽。
阅读《雨霖铃》,完成10-11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下列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交代离别的时间、地点,用寒蝉、长亭晚等景物渲染凄楚氛围。
B.下阕先点明伤离别自古皆然,再用“更那堪”强化清秋离别的凄凉氛围。
C.“酒醒何处”对应“帐饮无绪”,“与何人说”暗合“无语凝咽”,照应自然巧妙。
D.上阕写景由虚到实,下阕抒情由实到虚,写景、抒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解析:上阕写景由实到虚,下阕写景为虚写。
答案:D
1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烘托渲染。词人设想次日酒醒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氛围,将离别之伤渲染得更加浓厚。
②意象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这里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无限的离愁别恨。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神京”指汴京,这里作者用对曾经都城的思念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
C.下片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D.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
解析:B项,此处只是作者离开汴京后想念汴京,且作者为北宋词人,并没有亡国之痛。
答案:B
13.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作者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4.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解析:C项,应是“由仰观而转至俯察”。
答案:C
15.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抒情方式上,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尾犯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渐秋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剪香云②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④。
[注] ①丹青:绘画。②香云:女子鬓发。③流霞:仙酒。④博:换取。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
B.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
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
解析:C项,“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错,“想丹青难貌”的意思是“想必难以用绘画描摹”。
答案:C
17.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片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是词人设想对方别后的情景;“记得当初”一句,勾起“剪香云为约”的往日情景,又引出“幽闺深处相偎相伴,按新词,酌美酒”的愿望。词人虽希望用“金玉珠珍”换取再次“同欢笑”,但这只是一个愿望,显示出无限的悲哀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