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同步导练/RJ·必修④ 语文 经典品质/超越梦想 同 步导 练02 宋代诗词 五 苏轼词两首快乐晨读课前预练课堂精研课后拓展温示提馨课时作业5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课时作业5 苏轼词两首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
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解析:任:听任,任凭。
答案:D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磐石方且厚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并列。A项,副词,将要。C项,副词,将近。D项,副词,尚且,还。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 B.千古风流人物
C.多情应笑我 D.同行皆狼狈
解析:D项,“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有功绩而有文采的、英俊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情爱有关;轻浮放荡。C项,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答案: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选项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
答案:A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其主要内容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之首”为韩愈。
答案:D
6.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7.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苏轼的诗句,使其成为一个文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和观点。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亿—28亿年;你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一座山的注解就会不同。
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_____”一句写雨滴打在竹林上发出响声不要感到扫兴,如果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__________”了。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
答案:(1)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下列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写出了诸葛亮的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写出了诸葛亮的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写出了周瑜的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写出了周瑜的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答案:D
10.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作者认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无奈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1-12题。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下列对《定风波》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突兀而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从正面写雨,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首句就给读者营构了一个突然而至的不利环境。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D.“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解析:作者没有“正面写雨”,而是侧面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答案:A
1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答案:示例:(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
(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互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解析: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
答案:C
14.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词人内心凄凉孤寂、思念故乡的感情。“鸿雁”常与传递书信相关,“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音讯的苦恼;“鹧鸪”啼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勾起了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 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
答案:C
16.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阕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句,词人觉得杯中琼浆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
答案: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
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
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
苏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②相将:相随,相伴。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解析: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
答案:B
18.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
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意思对即可)